蜱传疾病防治相关基本知识要点
发布时间: 2023-04-18 浏览次数: 230

随着天气日渐转暖,蜱虫等媒介生物开始变得活跃,蜱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4月至9月最为活跃,人与动物被蜱虫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蜱虫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尤其是新疆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病毒性传染病病死率高,传播力强。如果人们了解相关的防治知识,并积极采取行动,可有效降低蜱传疾病的感染率、病死率。因此,特整理广受关注的蜱传疾病相关知识要点,以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乡村社区活动组织者、卫生宣传员等参考使用。

一、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并不是所有蜱种叮咬均可导致人类疾病。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生命周期一般为3年,经历四个生命阶段: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卵孵化后,蜱虫必须在每一阶段都吸血才能存活,蜱可以以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蜱虫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个新的宿主。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二、蜱是如何寻找寄主动物的?

  蜱通过探测动物的呼吸、体味,或通过感应身体的热量、水分和振动来找到宿主,有些蜱种甚至能认出动物的影子。此外,蜱虫能够识别宿主动物经常经过的路径,然后选择在相应的草地和灌木丛枝叶的顶端等待“猎物”。蜱不能飞也不能跳,在等待动物时,通过第三和第四对腿抓住树叶或草,伸出第一双腿,当寄主经过时,它会迅速抓住并爬上动物身体。有些蜱会很快附着,有些则会继续四处游爬,寻找耳朵等皮肤较薄的地方。

三、蜱虫是怎么传播疾病的?

  蜱通过吸食人或动物血液的过程传播引起疾病的病原体的,常经历“找、抓、叮、吸、传”等几个步骤。

    “找”:根据蜱的种类及其生活阶段,找到部位准备吸食人或动物血液可能需要10分钟到2小时。

    “抓”:当蜱虫找到觅食点时,会抓住皮肤并切入表皮。

    “叮”:蜱虫吸食管插入皮下,许多蜱种还会分泌一种类似于“水泥”的物质,使它们在进食过程中牢牢地附着在一起;有的蜱吸食管有倒刺,帮助蜱虫保持在原位;蜱还可以分泌少量具有麻醉性质的唾液,这样动物或人就不会感觉到蜱附着在自己身上。

    “吸”:蜱虫通常附着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缓慢地吸血,常可达数天而不被感知。

    “传”:如果寄主动物已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血液中存在病原体,蜱虫会将病原体与血液一起摄入体内;蜱虫的少量唾液也可能进入宿主动物的体内,如果蜱虫带有病原体,也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给人或宿主动物。

  吸食后,大多数蜱虫会脱落,为下一个生命阶段做好准备。在下一次进食时,可将获得性疾病传播给新的宿主。

四、哪些地方有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

五、什么情况下易于被蜱虫叮咬?

  全年均可发生与蜱虫接触的机会,但蜱虫在温暖的月份(4月至9月)最为活跃。

  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许多人在院子或社区里也会感染蜱虫。

六、蜱叮咬后会有什么危害?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其中,部分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病,病死率可超过10%,还可引发人间接触传播,造成聚集性疫情,但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重症率和病死率。

七、人被蜱叮咬后,应该如何处理?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虫。

  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这会导致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如方便,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重要的是要尽快去除蜱虫!将取下活蜱放入酒精中、将其放入密封袋/容器,用胶带包裹,或将活蜱丢进冲水马桶或掩埋处死。

  如果发生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要是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也不要过于担心,可不动,让皮肤愈合。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如果你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就医,告诉医生最近被蜱虫叮咬的情况,叮咬发生的时间,以及最有可能在哪里感染蜱虫。

八、蜱传疾病常有哪些临床表现?

  经蜱媒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少数患者会经历虚弱或麻痹,并逐渐向上移动,类似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雷综合征或肉毒毒素中毒等),通常可在清除蜱虫后24小时内恢复,可能是蜱虫唾液中的毒素引起的蜱虫麻痹。

九、庭院和住宅区如何防蜱。

  (一)喷洒杀虫剂。在室外庭院可使用杀虫剂来控制蜱虫,但不应依赖喷洒杀虫剂来降低感染风险。

  (二)改造孳生环境。房前屋后及庭院中较高的杂草及时清除,菜地、草坪等边缘要修理整齐。在休闲娱乐区与草地、林地和农田之间设置1-2米宽隔离屏障(可为木屑、砾石或水泥混凝土硬化带)以限制蜱虫进入。庭院内花草、藤蔓类作物要经常修剪,落叶要及时清除,旧家具、垃圾及时清运,木材、杂物整齐地堆放在干燥的地方,防止啮齿动物、流浪动物等出入,避免蜱虫藏身其中。

十、个人如何防护蜱虫叮咬。

  (一)减少暴露高危场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虫,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虫。

  (二)户外活动前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

  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OLE或PMD的产品。

  (三)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虫。蜱虫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蜱虫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后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的风险。

 

                                                                           (来源 病毒病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