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这五年】科学技术处:科研兴校促发展,创新驱动谱新篇

发布者:蒋芮发布时间:2022-12-30浏览次数:932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昂扬的姿态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网特开设“建大这五年”专栏,一同回顾学校过去五年来的风雨历程,历数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成就、新突破,以期鼓舞广大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事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栉风沐雨秉初心,踔厉奋发向未来,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学技术处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安徽省科技创新的部署与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研兴校”为己任,以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相应的科技水平为目标,坚定信心,全力以赴,进一步落实省部共建合作机制,围绕博士授权单位建设,紧紧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加强内涵建设、推动特色发展,奋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研项目培育、科研平台建设、学术交流、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加强科技供给,优化土建学科优势

落实省部共建合作机制,服务国家战略。五年来,科学技术处积极推进省部共建,以项目和平台建设为依托,抓重点、显特色,持续推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共建以来学校共承担住建部、省住建厅科技计划项目127项,完成住建部等6部国家级标准、省住建厅35部地方标准(导则)的编制工作,并批准实施;经住建部批准,我校作为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唯一的高校副会长单位,并牵头成立了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乡镇水务分会,充分发挥学校在城镇供水排水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结合学校专业发展特色,整合现有资源,加大与教育部、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等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申报和筹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16个;围绕省部共建,学校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托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承担了我省乡村振兴方面项目100余项,立项经费达6000余万元。

深化政产学研交流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主动参与“全创改”工作及国家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硕士博士服务企业活动,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落实省部共建协议,设立中国城市供水排水协会乡镇水务分会,中国节能协会群智能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与省农业农村厅、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60余个单位签署了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培养和科技攻关。学校主动融入安徽省“四个一”创新平台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筑类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等国家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扎实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乡村规划编制、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等工作,学校共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1800余项,产学研合作科研经费达4.5亿元。

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五年来,科学技术处积极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科技工作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安徽建筑大学科研财务助理管理办法》《安徽建筑大学校属企业委托类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规定》《安徽建筑大学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安徽建筑大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修订《安徽建筑大学非财政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安徽建筑大学财政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安徽建筑大学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办法(试行)》,涵盖了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科研项目、政产学研、科研管理等科研全过程,为学校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科研系统建设,细化管理手段。科学技术处重视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启用科研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评审、考核、奖励等,科研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不断优化科研业务办理流程,启用APP网上办理科研用印审批,实现科研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科研管理能力及效率显著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报管理平台,完善在线采编、审稿系统,加快学报的数字化建设步伐,学报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因子、二次文献率大幅提高,学报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深化内涵发展

五年来,科学技术处坚持“突出特色、重点建设”的原则,优化布局推动学校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对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支撑和贡献作用。五年来,学校投入平台建设与运行经费8000余万元,满足了重点科研平台的建设需要;新增“徽派建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19省级重点科研平台;设立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安徽省BIM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咨询、技术引领和人才培养,打造了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编制了庐江县222个村庄发展建设规划,建成一批示范点,省、市领导对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工作成效予以充分肯定。2019年、2020年学校分别成立了安徽建筑大学社科界联合会、安徽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提升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壮大科技体量。科学技术处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学科交叉,鼓励科技创新,注重点面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以质取胜的原则,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启动科研项目储备库建设,培育重点项目,提升项目申报质量。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600余项。2022年,蔡国军教授喜获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周期五年,经费400万元,实现了我校在此国家项目上零的突破;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荣获2019-2020安徽省社会科学奖5项,创历史新高。SCI/EI检索论文总数1700余篇;授权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专利等700余项;学术专著29部;主参编省部级以上标准、导则、工法等60余部。

凝练科研方向,转化创新成果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徽省有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多项专利分别以作价入股联合成立了安徽中材环境生态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建大新辉智慧城市工程研究院、安徽晶宫装配式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设立中旭建设集团、安徽瑶海钢构建设集团、安徽鲁班集团等4个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在乡村振兴、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领域开展高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真正诠释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建大智慧。科学技术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有关精神,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彰显其“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打造具有建大特色、安徽优势的“皖字号”社科品牌,着力打造一批社科精品、搭建一批学术平台、培育一批重点智库、造就一批社科名家,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层次与水平。学校于2021年、2022年连续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打破了长期徘徊于“0”与“1”的“怪圈”;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数量均有较大增长。我校外国语学院徐春山教授与浙江大学刘海涛教授、梁君英教授合著的论文“Dependency distance: A new perspective on syntactic patterns in natural languages ”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二等奖,实现该奖项零的突破。学校于2021年度、2022年度连续荣获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我校首次应邀作客《安徽人文讲坛》,冀凤全教授主讲“徽州风景园林的山水智慧”,受到社会一致好评。这是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积极推动人文社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科学科间的协同优势合作的重要体现。

过去的五年匆匆而过,新的五年已拉开序幕。作为地方高校,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科技实际,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者:任磊;审稿:雷经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