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建大这五年】电信学院:风好帆正悬,奋进正当时

发布者:李欣发布时间:2022-10-17浏览次数:635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本网特开设“喜迎二十大·建大这五年”专栏,一同回顾学校过去五年来的风雨历程,历数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成就、新突破,以期鼓舞广大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事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栉风沐雨秉初心,踔厉奋发向未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时光荏苒,党的十九大以来,电信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学校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建设为契机,围绕“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的五项建设目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抓手,以推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落脚点,打造了一支党建发展双融合、双促进的队伍。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跨越新发展,影响力与贡献力不断增强。

党建引领篇:抓好党建基本功,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2018年换届以来,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推进学院内涵发展和跨越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及各项重点工作,扎根教学,奋力实现发展改革新突破,形成了“以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重点,以严肃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关键,以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保障,以基层支部作用发挥和党员示范为引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推进学院进位争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党的建设思路。

加强党的领导,畅通运行机制。学院党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师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各项议事规则,五年来,学院坚持和完善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和决定关系学院党建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坚持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切实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确保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为学院改革发展出谋划策;积极推进学院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发挥学院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学院各基层学术组织和班集体焕发出勃勃生机。

管好意识形态,严格政治把关。明规矩,严把关,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学院党委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等相关制度规定,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细分工,抓重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对互联网发展的适应性,做好网络信息公开、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形成新媒体工作合力。健全信访接访制度,及时回应师生关切,积极搭建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系部座谈交流,设置院领导信箱,及时了解、听取、回应师生意见和诉求。健全困难师生关心帮扶机制,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开展服务、帮扶、慰问和“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

坚持价值引领,聚焦立德树人。切实抓好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按质按量完成各年度教职工理论学习和各支部理论学习计划。牢固树立师生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师生头脑,不断完善有计划、分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扩大理论学习覆盖面和参与度。五年来,学院积极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学习教育,组织党员赴泾县新四军军部、长丰北乡支部、金寨革命老区、凤阳小岗村、安徽革命历史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2022年暑期,以“学于心 践于行”为主题,组织全院学生党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学习实践活动。

从严抓好落实,基层组织过硬。优化分工配置,推动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建设。坚持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制度,优化支部配置,加强党员的日常培养和科学指导。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师生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建立责任清单,细化责任要求。积极组织申报“双创”培育建设工作,智能控制工程系教师党支部获批全国第二批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建设成果显著,并于2022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学院党委获批学校第一批标杆学院建设单位,并于2022年通过学校验收;电子工程系教师党支部获批学校第二批样板支部建设单位。

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统战和工会作用。学院党委充分动员和发挥统一战线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鼓励动员党外知识分子在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上不断突破创新。学院选送党外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及进修培训,为他们教育教学及学术上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学院民主党派、无党派教师屡获教师比赛(省级)殊荣,并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充分发挥学院分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各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增强学院整体凝聚力。2021年,电信学院获学校庆祝建党100周年“红心向党 为党颂歌”合唱比赛二等奖。

立德树人篇: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信”青年

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促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利用主题党日、微团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教育引领学院师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积极探索构建富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着力点,科学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服务育人标准。学院以育人为导向,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质量和内涵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学院学生工作成效成绩喜人。近五年,学院每年举办新生学生干部培训班,选送辅导员参加职业能力培训,打造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管理队伍;学院历年招生分数线稳居学校第一梯队,每年转专业转入学生近100人,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超20%,其中近40%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985211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其中近20%毕业生在大中型国企和行业头部企业就职。

融会贯通,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形式,传达贯彻省委、校党委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举措,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推动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工作。2020年,教师戚鹏、钟娟在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思政教学团队,《信号与系统》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021年《电路分析》获得校级课程思政师范课程立项;2022年教师张睿、王萍在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五年来,教学运行秩序井然,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丰硕。3部主编教材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学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教材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学科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方潜生教授主编的“建筑电气”获首届全国教材奖二等奖;由我校牵头,联合东南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申报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中外教材比较研究”项目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中外教材比较研究项目立项;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2项,校级质量工程29项,方潜生教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杨亚龙教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德育铸魂,思想文化引领,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重点,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当前热点难点和学校实际,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团委依托团课暨“青马工程培训班”,结合时代背景制定并印发《献礼建团百年,争做时代先锋》等团课主题学习教材,对参训学员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培训,切实增强广大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和综合素质;组建“‘信’青年红色宣讲团”,紧密结合新时代特色,以青年学子的视角,一月一主题展开宣讲,切身体会和传承红色精神。

智育固本,筑牢专业基础,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学院重视营造学术创新氛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同学们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学术活动,曾多次邀请多名校内外专家开展学术报告和交流会,讲座内容涵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学术规范》《增强创新意识,严守学术道德》等方面。积极举办“挑战杯”、“互联网+”、“双百”科普作品大赛等系列科技创新竞赛学院选拔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文化节系列活动。近年来,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100余项。2021年学院举办首届安徽建筑大学“芒课•青软晶芒杯”程序设计大赛和“联信杯”建筑智能化与物联网技术大赛;2022年,承办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竞赛校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实现“一专业一赛事”,使学生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了解行业最前沿的需求。

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心灵,努力打造品牌特色亮点活动。学院深刻认识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作为学生工作重点任务,通过举办参加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五年来,学院举办“砥砺前行七十载 不朽红歌永流传”、“肩负使命抗疫情 牢记历史奏红歌”、“庆祝建党百年,绽放时代光芒”等主题红歌大赛。举办“寝室文化节”活动,展示班级寝室文化主题,展现了学生个性风采,丰富寝室文化;开展学生体育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连续三年获校学生运动会季军、连续多次获得校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冠军等。

劳育淬炼,磨砺学生心智,用心感悟劳动与实践真谛。学院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载体,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优秀文化和革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及社会公德意识。五年来,学院围绕“科技支农帮扶团”、“教育关爱服务团”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等主题,组织学生百余人次赴长丰县吴山镇、岳西县主簿镇和舒城县汤池镇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开展“弘扬雷锋精神,赓续精神血脉”学雷锋月系列活动、“志愿助远航,青春不散场”毕业生文明离校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学院积极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五年来获得国家大创项目立项61项,省级155项,校级80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省级获奖20余项。

人才建设篇:以人才建设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10人,其中正高级11人,副高级37人,具有博士学位50余人。拥有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4人,安徽省高水平导师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含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3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坛新秀3人。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教学团队培养初见成效。五年来,学院晋升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4 人,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7人,1人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3人入选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安徽省高水平导师,2人入选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师团队”获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我校作为第二参与单位申请的“建筑智能化实验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打造“金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教学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共获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2022年,张媛荣获学校首届教学奖;戚鹏、徐荃老师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华东赛区讲课竞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智能建筑综合实验》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字信号处理》《程序设计基础》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学院教师杨亚龙获省级高水平导师,杨亚龙、张振亚获省级教学名师,张媛、戚鹏、高莉、徐荃获省级教坛新秀

学科专业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学院始终坚持党委把方向、管全局、议大事、做决策、抓关键、给保障,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完善“科学、标准、务实”的学院基层治理机制,紧紧抓住学校申报博士点的契机,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瞄准学科专业前沿,紧跟学校五大发展领域,培育团队,加强平台建设。

认真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学科结构不断优化。5年,完成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程硕士专项评估”等工作。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节能工程与楼宇智能化、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建设,调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归属,配合做好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学院现有节能工程与楼宇智能化(学术学位)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术学位)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共4个学科专业,计划2023年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分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和“ 计算机技术 ”两个学科专业招生,启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申报工作。

以本为本,扎实做好本科专业建设。近五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积极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物联网专业申请工程教育认证。认真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恢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筹划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增设集成电路方向、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调整为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专业的专业升级改造等工作。

社会服务篇:加强科研工作,提升服务社会功能

学院坚持以党建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理念,社会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动科研服务社会工作,真正做到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注重学科平台建设,发挥平台科研功能。学院拥有“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古建筑智能感知与高维建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建筑信息获取与测控技术实验室”三个平台,科研平台经费使用高效合理,科研仪器使用率高,大型仪器设备均实现开放共享。近五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厅协同创新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5项,获得专利、软著等各类知识产权238项,成果转化12项。纵向科研经费到账570余万元。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科研团队建设卓有成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张振亚同志入选第八批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第十四批115产业创新团队成员。依托科技厅的古建筑智能感知与高位建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申请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古建筑智能感知科研团队。近五年,张鸿恺同志获2020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邵慧同志和颜普同志获得2020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加强科研合作交流,推动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签订合作协议。近5年共承担横向项目47项,经费共计850余万元。2018年派驻骨干教师郑长勇副教授去六安市重点局挂职,为挂职单位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地方建设;2020年,向六安市重点局派驻科技特派员颜普老师挂职,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020年,与上海润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签到技术开发合同,合同经费100万;2021年,与安徽易迈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合同经费218万。2021年,通过投标竞争,获得马鞍山市应急管理局的信息化建设咨询项目,经费预算30万。学院教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项目课题及子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家冰立方和鸟巢示范应用,为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作出积极贡献。

风好帆正悬,奋进正当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将迎来又一个五年征途,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将继续以昂扬之姿在在加强党建引领、培养新时代青年、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推进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前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和师生交出满意的答卷。(审稿:孙长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