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特刊】躬耕不辍的墨香岁月——访全国优秀教师徐文总
发布时间: 2020-09-28    访问次数: 402

徐文总,男,196712月出生,安徽枞阳人,博士,教授。19917月参加工作,200311月由佳通轮胎公司人才引进到安徽建筑大学工作。任材化学院高分子系主任,自2014年起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材化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易海人才工程”学术骨干,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他是实验室里一丝不苟的研究者,拿起书本也能循循善诱。世纪初与建大相遇,执教至今,十余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坚守初心,“进德弘毅”始终未变。

身兼多职,忙碌成为日常

七月初的一个深夜,结束了一个临时的实验,徐文总从学校驱车回到家,上楼进门,他已是满头大汗,借着微弱的光线,抬起手看了看表——指针刚好指向零点。

研究生导师,高分子系主任,任课教师等多重身份使这样的深夜加班显得不再特殊。十余年来,徐文总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其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均达到饱和。而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更显得没有定数——“七八点钟下班都是常事儿,”徐文总说,“你不可避免地有特殊情况或者实验。”

他的一位研究生说,我们几乎是没有暑假的,导师带着我们做实验,八月中旬才完成任务,满打满算,也就放了两个星期的暑假。

 徐文总说,“我的研究生跟着我也很辛苦,但是他们还是很乐意跟着他学知识”。假期之于他,不过是暂离学校,换了一个工作地点。没什么业余爱好,也没什么时间享受生活,工作,成为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付出总有回报,也正是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以及始终坚持对自己的高标准使得他从2006年至2018年,连续13年岗位考核均为“A”,来自学校的肯定,也让他对待自己的岗位更加负责,对待自己要求更上一层。

开拓创新,在变革中前行

在教学过程中,徐文总则更加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利用自己特有的13年企业工作经历,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我在工厂里待了13年,有一些东西是课本里学不到的,”徐文总颇为认真地对记者讲。开拓创新,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是他一直以来教学的侧重。近年来,他先后指导学生承担各级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发表SCI论文6篇,成果颇丰;作为研究生导师,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王少卿、徐宝羚、汪晓玲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

在教学改革方面,徐文总以新工科和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先后主持、参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中心”、“高分子课程教学团队”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我们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工程教育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遵循‘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梯次递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规律,构建‘工程认知’、‘工程实践’、‘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科研促进教学。”谈起教学思路,这位严谨的导师滔滔不绝。

传道授业,不忘润物无声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次课,他所教授的专业课程的课堂上上,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我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上课不能玩手机是肯定的,笔记一定要做。”

任教初期,徐文总并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对待学生的学习问题上心里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忐忑,在长时间于教学岗位上的摸索与锻炼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

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徐文总的教学方法也愈发成熟。“下课的时候可以和他聊天,上课时老师很严肃。”在学生的心中,他是课上一丝不苟,原则性极强的“严师”,也是在课下可以相互交流谈心的“朋友”。

从教十余年,徐文总回忆 “不同时代的学生和他们的交流方式是要有一些改变,学生们都很配合我的工作,也很尊重我”。徐文总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之中,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他更愿意用积极的,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史,感受我国高分子材料工程的探索与进步。

提到他的学生,徐文总津津乐道,看着自己带过的学生在高分子这一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那是很自豪的,很有成就感的。”在他看来,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将知识与思想传承下去,“你做一个产品,做完就是做完了,但你培养一个人,他具有创造力啊,他能做更多的事情,这个价值是不一样的。”育德育人,服务社会,是他执教过程中从未改变的追求。

吾之所爱,三尺讲台

秋渐过半,下午五点的理化楼一楼办公室光线并不太好,他坐在会议桌前,双手交叠,镜片下的眼睛稍稍眯起,眼神锐利中带着平易近人的温和。

“当初从企业选择当老师,其实就是因为喜爱,热爱。”徐文总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他教语文,那个时候都叫先生——私塾先生。”过去民办教师待遇不高,父亲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年逾古稀才放下书本,告别讲台。 那时候很自豪的事情就是,老先生获得了安庆市的优秀教师。”而今他自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或许,父亲的坚守与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内心。

在企业工作室,薪酬待遇还不错,但是他心中一直有对教育的执念。“热爱”二字——很多人被问及初心的泛泛之答,“的确,但是你要心存敬畏。”徐文总的眼神带着不可置喙的坚定。于是,十三年之后的他,重拾起当年的教育心,带着自己十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拿起课本,走上讲台。这一晃,便是十六年。

回顾过往,很难再想起什么刻骨铭心的故事,最值得骄傲的莫过于桃李满园,皆结出硕果。十余年如一日,虽半生顺遂,倒也乐得忙碌难谈清闲。从企业到学校,徐文总用他的方式,传承父亲的育人之心,完成着对自己的寄托与期望。浅谈“热爱”,却也十分热爱。(作者:李畅 马萌洋;指导教师:周晨;审稿:刘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