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这个特殊时刻,我能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与我在勤工助学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西南石油大学2016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谭金玲说。
近几年,西南石油大学大力探索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改革,对勤工助学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由简单的“保障型资助”向引导学生成长的“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实现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育人目的。
以生为本、人岗相适的精细化设岗模式
以前,学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更多是二级单位申报岗位需求、资助中心“撒胡椒面式”按比例划拨指标、学院按贫困程度指派学生等粗放式模式。
“这种模式虽能助困,但在新形势下,因针对性不强,导致育人功能发挥不足。”据学生工作部部长蒲勇介绍,从2014年开始,学校就开始摸索以生为本、人岗相适的精细化设岗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学科、专业特色,来设置不同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根据这个原则,学校把所有勤工助学岗位分为本科生教辅助理、实验助理、管理助理、后勤助理和研究生助研等十个大类。
通过分类设岗,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需求和特长爱好来选择勤工助学岗位,进一步达到勤工助学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目的。
近五年,学校设立本科生勤工助学和研究生助教、助管岗位累计1.5万多个,发放酬金近2100万元;近三年,联合研究生导师设立助研岗位7500个,依托科研经费发放助研酬金1.5亿元;同时按照就近便利、稳妥可控的原则,近五年逐步拓展与校办企业、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和学校周边文创、教育培训企业等合作,设立社会类勤工助学岗位1400余个,累计发放酬金170余万元。
从2018年起,学校面向已录取未入校的新生试行了暑期提前设岗和勤工助学金预支计划,让他们提前适应大学生活。
“兜底助困”与“资助育人”有机结合
每年6月,学校会举办年勤工助学岗位的“双选会”。
用人单位不是企业,而是校内各机构;应聘者也不是应届毕业生,而是低年级学生。
该校把勤工助学岗位面向全校公开竞聘,打破了传统的由学生资助中心“包分配”的资助方式。双选会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扶困优先,择优录用”为原则,招聘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各单位根据实际需求择优聘用。
而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权益,学校对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且工资标准较高的岗位进行统筹安排,保证特困学生的需求,另外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岗位则通过“双选会”确定,通过公开招聘、现场面试等系列举措,为学生提供模拟求职体验。
“过去包分配的传统方式,一方面会让有些同学养成‘等靠要’思想;另一方面校内用人单位也会大多重使用、轻培养,没有很好发挥育人的作用。”学工部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双选招聘和统筹安排的方式,推动人岗相适,从而实现“兜底助困”与“资助育人”有机结合。
对于一些专业性的岗位,比如校报学生编辑、校园网维护等,学校要求校内用人单位在双选面试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对于楼宇管理中心、学管中心等工资标准较高岗位不进行公开招聘,由学校直接安排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参加。
勤工助学招聘双选会的举办,不仅能让招聘单位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便于学生在岗期间的培养和教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模拟求职面试、竞聘岗位的机会。
勤工助学岗前教育培训是继勤工助学双选招聘会后的又一改革创新。学生在模拟就业面试的过程中,得到了模拟职场人的岗前教育和培训,让勤工助学平台最大程度发挥了实践育人功能。截至目前,学校和学院层面组织开展近200场系列教育培训,覆盖学生达6000人以上。
推进劳务型服务向发展性成才升级
以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主要落脚于劳务型经济资助,对其育人功能挖掘不够。近几年来,学校实施“心理提升计划”“励志强能计划”“助学见习计划”,通过“三大计划”,在助困的同时,助力学生的能力提升,实现勤工助学由推进劳务型服务向发展性成才升级。
为了帮助消除学生自卑、不好意思、怕被人看不起等消极心理,学校通过“心理提升计划”,分单位或岗位类型每学期开展一次团体辅导,强化学生乐观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此外,联合心理发展与服务中心,及时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其在从事勤工助学过程中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困惑。
上班应如何着装?在办公室怎么接电话?电子邮件怎么发……参加完由学校勤工助学岗前礼仪与沟通培训之后,2017级机械设计专业学生严宇杰感慨地说:“通过培训,让我在未来就职、工作中会少走很多弯路。”
与严宇杰一样,所有勤工助学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励志强能计划”。在做好常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坚持根据学生的短板和实际需求开展岗位业务培训,针对性地邀请校内外名师、行业精英作为授课导师,对勤工助学学生开展办公软件应用、礼仪与沟通、演讲与口才、公文写作、法律维权、创业实践体验等励志强能系列培训。
学校还以易班为载体,为勤工助学学生打造了系列在线学习课程和考核题库,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教育培训相结合,助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凸显勤工助学的素质提升功能。
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职业适应力,学校还大力实施“助学见习计划”,设立了助学见习岗位,在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开辟技术型岗位,在部分缺编单位和校办企业试行顶岗实习,在校内设立学子爱心超市、创业V咖等实体运营型岗位,优先聘用在科技创新、动手能力和营销管理等方面富有潜质的学生担任科研助理、管理助理或项目主管,并安排专门老师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在岗位锻炼中提升职业素养。
依托该计划,很多勤工助学学生考上所在实验室老师的研究生,或入职为缺编单位、相关企业的正式员工或成功创业。
“过去高校为‘寒门学子’提供勤工助学岗的主要功能是经济资助,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已经逐步实现了向技术性、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转变。”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赵正文说。(曹正 邓闯)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3/16/content_57712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