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作业,是高校生存游戏里一场大型社交实验。有人划水摸鱼,有人操碎了心,有人主动C位,有人佛系躺平。角色错位、贡献失衡、内耗拉满,搞不好让人崩溃万分。
无奈的大学生这样定义:“小组作业,一种新时代的作业方式,往往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1+1+1+1...+1<1的惊人效果。”或许你考完第二天就会忘记专业课大纲,但直到毕业都会想起那个永远不在线的组员。
如果你在论文中提到它,心中再多的不愉快都变成社会学名词——搭便车效应。
故事案例:2023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慧校园”项目组因分工矛盾陷入瘫痪。组长王某(化名)是一名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坚持要求所有代码必须零缺陷,而组员李某(化名)因家庭原因需兼顾实习,多次未能按时提交任务。王某认为李某不认真,李某则抱怨王某根本不理解打工人的难处。项目中期,王某擅自将李某负责的数据接口模块改为临时外包,导致整个系统出现逻辑断层。最终,该项目因延期两周被导师组判定为不合格,团队成员均需承担扣分后果。
问题的关键冲突主要是:王某的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引发的责任转移;李某的心理撤退行为(拖延、逃避沟通);团队缺乏透明的任务追踪与容错机制。
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好的小组合作呢?
第一,明确分工,各展所长。小组作业第一步,第一时间开个高效的碰头会。在会上明确每个人的优势领域,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所有成员都清楚作业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效率翻倍哦!
第二,设定目标,制定计划 。有了任务分工后,根据小组作业具体内容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截止日期,制定详细的时间表。组长可以在截止日期前定期提醒组员们时间,让组员对截止时间有进一步的认识,以此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条不紊地推进。
第三,有效沟通,及时反馈 。沟通是桥梁。在小组作业过程中可以定期召开小组碰头会,分享任务进度以及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难点、遇到的挑战等。组员们可以头脑风暴共同思考解决方案。集体的智慧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让作业更加出彩。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尊重他人,尽量减少批判性话语,可以使得沟通更加愉悦。
第四,提前演练,精益求精。小组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汇报展示。完成前期的资料整理、观点展示以及PPT制作后,可以让汇报的同学在小组内提前进行汇报。这样,组内成员可以检查展示内容并根据汇报的情况提出意见,汇报成员也可做对应调整,提高小组作业呈现效果。
小组作业的界限不在校园里,它是一次修行,也是生活给你的一堂必修课。刚开始,我们总想讨论公平,争个对错。但现在,我们接受小组作业的不完美。小组作业就像是成长路上的一块大石头,或许你有时会不小心摔跤,但你总会爬起来,然后摸索着学会跳跃。
所有的ddl都有到来的一天,所以,没有一个小组作业是不可战胜的。那么,放平心态,从第一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