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完美主义倾向常常被视作一种积极的品质。当一个人说我这个人比较完美主义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自我要求高,做事认真负责,追求尽最好的结果。然而,从心理学上看,完美主义倾向既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故事案例:一名大学班干部小谢因为毕业生班委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毕业实习材料、党员转正材料、毕业档案材料准备、班级同学团关系转出等班干部工作任务,再加上专升本的学习压力,他感觉很难熬,每天担心自己不能毕业,他无法控制自己每天重复问父母同样的问题,“我还能不能毕业?”。再有,老师让上交的材料,他总是很在意每一个细节,甚至一个符号都不能有问题。很多事情他知道自己做得很好,但是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去担心。
在辅导员了解情况提议将班委工作放一放,转交给别的班委,小谢犹豫了,他还是愿意做班干部工作,愿意为同学服务。从这里看出,小谢很有责任感不愿意半路撂挑子。他自己很愿意帮助同学,做任何事的原则就是,做就做好,善始善终,尽善尽美,不想半途而废。
在这样的情况下,完美主义就好像是一种枷锁,困住了小谢。小谢对自己班委工作期望过高,特殊时间的催化(毕业信息统计较多),长期的失眠焦虑,神经衰弱产生......如此以来,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小谢突破完美主义之茧?通过帮助他学会平衡班干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科学规划个人发展,学会“释放”自己,接受“人无完人”、接受“不完美”。鼓励他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班干部身份、面对班委工作。配合专业的心理医生的指导,小谢变得阳光、开朗很多。
我们一定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吗?完美主义并不“完美”。我们要允许成长发生,允许不完美,接受自己。
我们该怎么摆脱完美主义困境?
1.从动力来说:大学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各种诱惑和选择也逐渐增多,在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如果我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坏处?”“如果我完成这件事又有什么好处?”“我的理想生活是否达至均衡状态呢?”“如果我要得到均衡的生活,我要如何改善?”深入的自我探索后,或许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努力的背后是为了什么,这样才能拥有“积极”的动力思想。
2.从自我评价来说:大学生活不仅在学业方面对我们有所考察,在其他多个方面也需要我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宿舍人际交往、学生活动参与、课余时间管理等更需要我们注重沟通表达、策划管理等能力,因此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应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认识到自己确实存在不足和问题,正视短板才能够不断进步。
3.从目标设定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分阶段分等级来设置自己的目标,在学习中可以在一学期中设置多个阶段性完成的小目标,在小测验或者自测中比较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在每个小目标达成之后可以很快获得积极的反馈,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完成更高层级的目标。在小测验或者自测中比较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在每个小目标达成之后可以很快获得积极的反馈,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完成更高层级的目标。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我们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力求将每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态度往往能带来高质量的成果和令人钦佩的专业精神。然而,过度的完美主义也可能成为一种束缚,让人陷入无休止的自我苛求中,甚至因为害怕失败或不够完美而迟迟不敢行动。真正的完美或许并不存在,而追求完美的过程本身,恰恰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学会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接纳不完美,或许是完美主义者最需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