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而人性呢,人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有同那些贪婪、恐惧、虚荣、自私、愚蠢、懒惰、残忍所抗争的本性,哪怕有时这种抗争的力量太过微小太过绝望,但它总是存在着的。
求真、向善、憧憬美好,同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斗争到底,这,就是人性。”
——《犯罪心理》
手指在打字机的按键上不断敲打,机身内部的部件在缓缓跳动,故事就以这样的一幕开始了叙述。紧接着一个接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开始了面试,他们为获得15美元聚集于此地,准备参与一次心理实验。随后通过面试被选出来的二十四位实验者,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在一个模拟得极其真实的监狱展开了这场实验。所有人都按照扮演的规则,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此电影根据真实事例改变,其原型便是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夏天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或许,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头野兽。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人为的方式创造出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约束,甚至在一步一步地降为“无约束”。于是,拥有至高权力的“狱警”,欲望被无限放大,短短几天内便成为了没底线的恶魔。而地位低下的“囚犯”,在反抗求救都无果后,逐渐放弃与“狱警”对抗,变得一味地服从,竟然忘记自己有中止这个实验的权利,就连组织这场实验教授的都被带入“监狱长”身份。这些都成为一把钥匙,把关押野兽的牢笼打开,将其释放,还给其一番天地,任其作恶,从而造就实验最终不敢置信而又确凿真实的结果。照如此看来,野兽居于每个人心中,而它残忍、自私、贪婪,那么,什么是牢笼上的那把锁?而又是什么化为了那座桎梏野兽的牢笼呢?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期一步步走来,到达这文明而繁华的时代。古时,有方以”七宗罪“来归列恶行,约束人行为、有国从诸子百家中选择”独尊儒术“,用其纲理伦常规范人动作。今日,各国有各自的法律,法治社会逐步形成。时间长河流逝,把糟粕驱除,留下精华,于是,灿烂又茫茫的人类文明中被罗列出的道德规范都深深印在人脑海里。因此,那道德法规,便是牢笼上的锁。
可道德法规终究只是纸上写口中念,而它能真正起到作用,是因为我们愿意听从,愿意在每时每刻落实,从而把它真正融入血液里,刻在心头上。而驱使我们这样做的,是因为人性。不置可否,人人都有欲望,但是,在漫漫人生中,我们都希望能成为更好的人,因此,人类能够克制欲望,甚至能同那些不堪、龌龊的欲望作抗争,而这,就是人类的强大之处。至此,那囚住野兽的牢笼,便是由人性中的善良、美好构成,它自愿选择道德法规为自己的锁,它柔和却牢不可摧,它深知困难却仍然坚韧。
影片的最后,津巴多在混乱的现实世界中苏醒了过来,终止了实验,所有人都呆滞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应付这突如其来的结果,不知道是喜是忧。而现实中的那个夏天,实验也被早早叫停,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故事结束,留下的是争议,也是思考--寻找到克制与放纵中的那个平衡点,让生活向着美好那方运转,这是每个人的修行。而这番修行,需要道德法规,更需要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