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教育精神,坚守师德初心,站稳三尺讲台,传承地域文化,用教学、科研的点滴累积,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国之栋梁。
——题记
牛婷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基础部教师党支部书记、系主任。主要承担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设计初步课程、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以及建筑测绘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地域建筑历史理论及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等方向的科学研究。2012年作为建筑学专业第一位博士引进以来,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育人”的导向,坚守初心、关爱学生,实践科研与教学的互促互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学生的工匠精神。
扎实科研、传承文化
牛婷婷老师自研究生期间就专注于地域传统建筑的研究,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藏地区前弘期佛教建筑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历史建筑的价值研究及更新修复项目,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经验。在藏传佛教建筑发展及安徽佛教建筑的特征谱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及再利用、历史建筑评估评价的量化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拉萨藏传佛教建筑》《西藏藏传佛教建筑史》,编制地方标准《徽州传统建筑改造利用技术导则》、团体标准《富含建筑文脉的多维度绿色建筑营建与运营导则》。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是背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牛婷婷老师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的“教学相长”。将研究开始阶段的资料收集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将研究现场的勘察调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信息获取速度,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习兴趣;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成为学术视野的补充,进一步验证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在学校的地方特色教学中,牛婷婷老师承担的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是重要的特色课程,也是徽派建筑数据库、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与建筑文脉数据库数据信息的重要来源。
思政拓展、以学铸魂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不仅传递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既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一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处于重要位置,作为一线教师、作为支部书记,牛婷婷老师一直在不断坚持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历史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老大难,入校十年,牛婷婷老师一直承担着建筑学专业本科《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主讲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挖掘、对历史建筑的梳理、对教学方式的更新,使得这门原来比较枯燥的理论课程变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趣味课程。学生课后在QQ说说上写道:“今天听到牛老师的课,我也好想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晒着太阳、喝着酸奶,感受着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体会中华民族的建筑之美,这是多动人的一幅画面啊。”在课程的知识构架上,不仅仅局限在建筑本体的物质层面上,也通过与“四史”教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等思想道德、价值标准、职业操守的内容相结合,将优秀历史文化和品德教育、美学教育融于课程知识体系,从意识形态上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我涵养,推动学生勇于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建筑史》于2021年获选省级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学生也将在课程中学习到的传统建筑营建智慧运用到课程设计、竞赛作品里,先后在安徽省环境设计大赛、昆工设计杯历史建筑调研等竞赛中获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牛婷婷老师表示,在未来的教学、科研道路上,传承中华文化之心不改变,探索文化育人之路不动摇,将继续认真科研、潜心教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文/图:牛婷婷 审核:潘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