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米育小花,用心哺爱、情洒校园”,自入校工作以来,汪方斌以爱引路、以勤立身,倾情教育、执着探索,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讲台上,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题记
汪方斌,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建筑大学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建筑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学会高级会员。
一、用火热的爱、真诚的爱呼唤学生成长
2007年汪方斌老师入职安徽建筑大学,在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主动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2008年积极向书记提出承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35名新生辅导员工作。
“以爱育人、用心沟通”,针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的现状,在第一次开班会时,强调“责任、修养、学习、纪律”八字真言,告诉学生 “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找准了方向,才有奋斗的动力。大学是学习知识的殿堂,如果想在以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和完善自己。当然,更需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 纵然当时汪方斌老师处在博士学位攻读的关键时期,他仍然深入教室、宿舍,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细小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那些落后的学生进行帮扶,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2009年被评为 “十佳优秀辅导员”。
汪老师总是用平凡的笑容、温暖的爱激励点燃学生。2014年根据学院安排,汪方斌老师承担了新生专业导师,尊重学生,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最终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多年来,无论是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喜欢找汪老师写推荐信,无论出国、考研或就业,汪老师乐此不疲;学生考研、出国、就业或取得其他成功的时刻,也是他最为欣慰的时刻。
2016年起开始担任电气工程系副主任、主任职务,汪方斌老师将其对呼唤学生成长的爱转换到专业人才培养上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多次带队到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对于电气类专业人才的智力需求,毅然决然地将专业培养方向由弱电改到强电,提出“紧跟国内外电气、自动化领域技术最新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战略,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结合建筑电气、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家电、节能环保四大领域,形成服务于国家和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土建类学科’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方向”。汪方斌老师利用系主任的身份,坚定主持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让学生喜爱专业、让家长放心专业;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亲密接触各年级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学习过程的困难、生活上的彷徨,纾难解惑。目前,汪老师所授的学生中,很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多年以后还时常有联系,分享他们工作、生活的苦与乐。
二、用专业的爱点亮学生未来灿烂人生
汪方斌热爱教学工作,深刻认识到《电机学》、《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刻苦钻研、潜心教育教学研究,用热忱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底,坚持上好每一节课,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说服人,用亲切和蔼的语调打动人,用直观的图形或有趣的示例吸引人,把难懂、枯燥的专业课程变得通俗易懂,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每次上课,他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做好教学设计。为了使课件更加精美、更能够吸引学生,他通常会利用网络检索、下载动图,利用出版社或其他资源查找各种素材,从生活小事、点点滴滴入手导课,设计酝酿出一份更适合本学校学生使用的课件,提升了学习效果。如在讲述《电机学》第三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时,开展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通过驴拉磨的生活现象转到水车发电再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有趣,收效非常好。
入职安徽建筑大学以来,汪方斌老师常耕不辍,先后讲授20多门本科与研究生专业课。对部分课程,尤其是在2011版培养方案切换到2015版时,很多课程没有老师带,作为系主任的他,主动挑起重担;实际上,汪老师不是电气专业出身,对这些课程也不熟悉,但是面对师资相当紧缺的状况,为了保证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他为了课程效果花费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课件;同时主动向省内外高校同行请教,如合工大的张兴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戈宝军教授、四川大学的赵莉华教授等等。从课件设计到课后资料,一丝不苟、从无怨言。
在搞好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同学,汪方斌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到目前为止,汪方斌老师已经指导学生参加了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教育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安徽省机器人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工业机器人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恩知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并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创新水平。经常利用开学教育、课前课后思政,激发学生创新水平、热爱科研,积极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2021年,电气专业研究生报考率达到70%,研究生录取率超过30%,位于学校前列。
在担任电气工程系主任期间,作为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负责人,汪方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服务师生,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每个学期,他都会带人亲自打扫电气系教研室;带领电气系全体教师完成了2018年由安徽建筑大学承办的安徽省能源与动力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年会服务工作、201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评估并获得评估专家的赞赏、2020-202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报材料的提交,多次与省内外高校对接、咨询和请教,多次赴北京、南京、宜昌等地向出席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研讨会专家取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年获批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为电气工程一流人才培养基地、2022年通过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认可并将入校考察。
三、用科研执着的爱促进学生之花绽放
随着科研任务的增加,汪方斌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放实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机会,增强了工程研究能力。由汪方斌老师指导的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主持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GSM 和Zigbee的清洁-安保一体化机器人”、“基于电磁轨道自动泊车停车”、“路况自动识别系统”、“基于DSP控制器的智能室内空气品质调节系统”及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智能汽车无人驾驶避障系统”、“顺列自动泊车系统”、“苹果品质偏振光分检系统”、“互联网时代校园二手交易平台”、“基于红外热像法的部件疲劳损伤检测系统”、“基于GPRS的智能护栏巡逻机器人”、“太阳能净化雾霾装置”等均来自于汪方斌老师带领的团队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汪方斌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以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助研、教研相长”,将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比如,他利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红外热像偏振观测的金属疲劳表面显微结构演化与损伤评估方法研究”、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于热-磁特征融合的再制造构件疲劳微损伤评估研究”等项目的机会,针对新形势下工业“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等发展趋势,将故障诊断理论与现代化工厂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学生补充从产品开发、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专用设备设计、定型机器设备选型、生产参数自动控制到装置安装、调试、投产全过程所需知识中其它专业课程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让学生的思路从单元操作、单个机器设备的设计,拓展到整个生产装置的开发、建设上,为实现毕业生课程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发挥了较大促进作用,并突破性地在《电机学》、《电机与拖动》、《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课程中实现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专业知识得到深化、综合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汪方斌老师适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将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及科研论著中的主要论点充实到课程中,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并通过教学使其转化和升华,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培养专业思维。例如,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汪方斌老师结合“起重机磁记忆信号定量化研究”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信号采集、放大电路进行细致讲解,使学生通过项目过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对课本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使电气工程专业2014级2班的钱亦凡、杨善骥及2015级的张乐威、丁帅等同学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获批4项国家级项目资助;2018届共4名同学利用磁信号检测原理制作智能车并参加智能车挑战赛电磁节能组比赛获安徽省二等奖2项。
为了节省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指导学生,汪方斌老师每年无论寒暑假期,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沉浸于科研与教学。凭着不畏困难的执着信念,熬过了最艰难的那段岁月,筹建了安徽建筑大学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组建了结构优化与故障诊断创新团队。此外,积极参与学校硕士点建设和学科建设,记得2015年暑假,学校刚放假,本来准备回老家探亲的他接到学院领导通知要启动硕士点申报,当天晚上返回合肥,第二天准时参加了学院会议,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申报材料的撰写。期间参加大小会议10余次,修改申报材料10余次,整个暑假待在学院,再没有回老家,终于顺利完成学院交办的任务。后来,他又被学院安排启动安徽建筑大学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工作,不但要梳理整个实验室的资料,还要将其他相关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料进行整合,与实验室其他老师通过蹲点学校和不间断加班,熬过了多个日日夜夜,最终完成了实验室的装修、仪器设备的摆放、大型设备的招标采购与验收,用辛勤的汗水为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交了一份满意支撑,受到校院两级领导赞赏。
最后汪老师说,我是学校一千多名普通老师中的一员,没有轰轰烈烈的突出业绩、没有曲折动人的感人故事、更没有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只是在自己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犹如苔米,为青涩的小花绽放尽一份自己的平凡力量。(图/文:汪方斌 审核:潘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