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教育整顿交流研讨】提高政治站位 夯实打牢思想根基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纪检委员  张亮

我结合自身党性分析报告、两轮个人自查事项报告表以及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对照主题教育要求,认真梳理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从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进一步查找了在党性观念、思想作风、工作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为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在理想信念上,需要始终胸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念,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从新世纪到新时代,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思政课改革的历史变革,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思政部”成为“重点学院”、思政课教师从“冷门职业”逆袭成为“香饽饽”,而思政课也由所谓的“水课”成为学生受欢迎“金课”。思政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成为建设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到自身理想信念坚定的同时要深入践行思政课教师的“六要”,以更高的标准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要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更实的举措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用“接地气”的语言使学生想听爱听,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从而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在道德情操上,需要始终牢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规范,葆有高尚情操。“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行身教是思政课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而必须坚守的第一要义。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楷模。在长期的授教生涯中,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新时代,张桂梅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她从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张桂梅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执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的山区人民,她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用模范的言行引导学生潜心学业、明德修身。

(三)在育人智慧上,需要始终秉承“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修炼提升育人本领。“启智”意味着教师要启迪智慧,“润心”意味着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高校教师在教授时,不仅关注知识培养,也在于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创设走向生活、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已部分具备了社会人的角色,不再是义务教育中那样懵懵懂懂的少年儿童。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主体地位,很难塑造出丰满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个性,为每名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主导作用,对标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承认差异、包容不足,为每名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同时,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

(四)在躬耕态度上,需要始终坚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态度,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引领作用,夯实“大思政”格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的重要命题,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大思政课”的“四梁八柱”。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我校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马院形成了一些品牌的育人载体,如“开学第一课”、“筑梦剧场”“时事微讲堂”“热点论坛”“追寻红色记忆”等教学形式,持续开展“八支队伍上讲台讲思政课”等活动。共建“大思政”工作大格局,重点从课程体系、网络阵地、校本文化、师德师风等方面发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五)在师生关系上,我们要始终奉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积极转变育人方式。仁爱之心是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教师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尊重、理解、包容每一名学生。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人格健全的导师。教师付出纯粹无私的爱,就能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润泽学生的心田。平等和真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基础,要赢得学生尊敬和认可,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处,需要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对话,融入他们的活动,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爱好融入到他们情境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层次、能攻坚、有影响的思政教师队伍。

(六)在文化传承上,需要始终内化“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理工科院校,我们要充分考虑我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特别是理工科的学源结构,对基础知识、教学方法、课程思政进行有效整合,讲好“两个结合”的故事。学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着力凝练学科方向,结合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围绕学校“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有机结合,凝练建筑文化、地域文化、工程文化等特色研究方向,为思政课建设搭建特色平台。打造具有创新性的思政“品牌课”。为使大学生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思政课中着力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真正让思政课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火起来、效果好起来。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培养更多时代新人。(作者:张亮;审核:张兆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