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从徽风皖韵涅槃看合工大设计院锻造“城市更新”

发布者:李大华发布时间:2025-03-25浏览次数:10


《安徽商报》2025 3213版(头版导读)

初春的芜湖路上,始建于1988年的齐云山庄,正进入装修的尾声,很快它将被赋予新的使命。这座承载着合肥人历史记忆的建筑,在改造时却面临着诸多难点。既要保留徽风皖韵的历史风貌,又要重构现有格局,承担新的功能。从齐云山庄向南,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工大设计院”)三楼会议室的电子大屏前,一群设计师的讨论声穿透玻璃幕墙。今天,他们讨论的是,省住建厅“一模到底”课题的研究实施。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人民大会堂,“城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等诸多议题再次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这意味着,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基因正被注入国家发展血脉。当政策制定者高屋建瓴地勾画蓝图时,合肥那间会议室里的讨论及正在施工的工地,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当数字春风吹拂改造一新的齐云山庄花窗,属于中国建筑的新纪元正在开启。

数字突围

齐云山庄地处芜湖路,一路之隔即为包公园景区。初冬时节,这条路上的669棵梧桐树便披上了“金装”,成为市民心中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改造项目牵动着多方神经。合工大设计院建筑设计四院院长郑瀚表示,刚接手时,业主单位要求,将原来承担宾馆功能的齐云山庄改造为高端医养结合体:梧桐里城心社区。“既要让老楼扛起现代医疗设施荷载,又要留住瓦当滴水上的徽派纹样。”项目组揭开改造困局。此前,齐云山庄的结构难以支撑医养空间需求,在消防安全、抗震等级、空间布局、外立面等方面已无法满足高端医养项目的要求。更为棘手的是,齐云山庄已经历过多次改造,保留的图纸与现场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此外,该项目对于建筑外立面形象的设计有着严格要求。“考虑项目地处合肥核心区域,在风格上要延续徽派传统建筑文化的整体气韵。”项目组通过解构、重建的艺术手法,使整体建筑风貌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气质内核,又赋予传统元素新的表现维度,最终呈现出具有时空对话感的建筑美学体验。据了解,该项目居住单元面临建筑结构梁下净空仅2.5米的严峻挑战。设计团队须在确保机电综合管线系统完整安装的基础上,严格把控消防规范要求的2.1米最小净高。面对技术困境,项目组启动全专业协同攻坚:首先运用BIM技术建立三维协同模型,实施管线综合优化排布,通过“上翻梁区域走小管、主通道走大管”的立体避让策略;其次选用超薄型复合风管及微型桥架系统,将设备安装厚度压缩15%;最终通过多轮三维校核与现场放样验证,在极限空间内实现规范净高与设备功能的双达标,形成可复用的超低净空综合解决技术体系。

 ▲齐云山庄改造

升级未来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倪虹提出“抓体检,找准问题”“抓项目,解决问题……”的城市更新方法论,这一思想正在合肥包河区仰光片区(城中村改造)改造中落地实践。作为该片区1标段城市更新设计的参与者之一,项目组在设计中,展现出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理念进化轨迹——从零散修补走向“系统营城”。据了解,这一部分的更新改造包含了片区城市规划设计、公益性地块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社会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沿线景观提升等多项内容。从老旧小区改造到片区城市更新,在设计范围扩大的同时,对于项目组而言,设计理念也在发生跃迁。老旧小区的改造聚焦于消除“城市伤疤”,主要目的是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每个小区就像独立课题。比如,合工大设计院承担的蜀山区岳枫园小区、海棠花园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更偏重实施结构加固、适老化改造,通过外立面整治、管线入地等工程,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漏水等问题。而城市更新,则更加强调项目和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对城市中老旧、落后的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郑瀚说,现在整个片区的民生、教育、服务设施、地下管网等都需要综合考虑。“比如一个片区需要如何统筹布局幼儿园、小学等,都需要在我们的设计方案中有所体现。此外,我们现在还需要考虑为业主方提供投资及融资成本的测算。”这种理念跃迁恰好印证了如今城市更新的逻辑:仰光片区的建设目标,体现了“更韧性、更智慧”的更新内核;常青体育公园、铁路主题公园等公共设施提升则是对“更舒心、更美好”民生诉求的切实回应。城市更新从物理空间修补迈向城市功能再造,一个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样本正在合肥浮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定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合工大设计院正在实践中,践行这一目标。事实上,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自此,“城市更新”成为高频词汇,每年都会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现在的标准必须考虑15分钟生活圈构建、产业导入能力培育等城市发展命题。”如今,项目组已完成从建筑设计师到城市运营顾问的角色跨越。

 ▲合肥市包河区仰光片区改造

十年一剑

王晓岷,合工大设计院BIM设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BIM中心”)主任,已率领他的团队在这一领域里深耕了近10年。BIM又称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英文简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平平无奇的窗户及墙面会在三维的模型中,显示出窗户的尺寸、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墙中的管线等可视化的详细信息,这是二维图纸和CAD绘制的三维模型所不具备的。通俗而言,BIM技术就是前期解决设计端的问题,后期辅助施工决策及管理,最终应用于建筑的运营维护中。2015616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为BIM技术的推动指明了方向。一年后,合工大设计院BIM设计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合工大设计院也成为安徽省内建筑设计领域首批建设并应用BIM技术的勘察设计企业。此后,BIM中心团队陆续参与编制了《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等文件,对安徽省《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的发布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截至目前,BIM中心已独立承接项目40余项,项目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类型涵盖办公、商业、住宅、医院等。据介绍,2016年行业里70%的争论源于“该不该用BIM”2023年变成“如何用BIM创造新价值”,现在是“怎样用BIM重构生产关系”——这说明技术真的活成了行业血脉。

毫米革命

 “BIM不是炫技工具,而是重构生产关系的技术支点。”王晓岷坦言转型之艰,创立之初很多人视BIM技术为“花哨的三维动画工具”。阻力源自更深层的利益格局。传统设计模式下,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各管一摊”;而BIM要求在协同模式下跨专业工作。此外,对BIM技术的应用更多地还停留在对二维图纸的“查缺补漏”上。转机发生在2019年前后,合肥长海医院(现为庚玖医院)门诊医技住院楼的BIM专项设计 。当时业主方希望通过BIM技术压缩成本、提高效能。项目组面临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极限”。此外,医疗建筑也有其特有的复杂性。以管道为例,在整洁的吊顶外,隐藏着消防、暖通设备、新风、空调、冷凝水等十余条管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场“战役”中,现场施工与BIM深化同步推进,累计避免重大设计变更及施工返工百余次,保障总工期如期达成的同时,也验证了精细化BIM管控对医疗建筑提质增效的价值。事实上,BIM中心的大多数设计人员,都拥有建筑、暖通等专业背景和一线项目实战经验。他们对BIM的定位是“方法”而不是“工具”,每一位设计人员都必须是复合人才。此后的安徽省儿童医院医技综合楼项目,是全国首个基于国产软件平台进行BIM正向设计的大型医疗类建筑,曾获得第十三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大赛自主图形平台BIM应用一等奖。而在当时,也面临同样的极限施工条件的严峻考验。在逆作法施工现场,无人机实时监控着地库取土口,在国产BIM软件平台的助力加持下,模型与图纸、现场情况实时比对。BIM中心历经十年“静默革命”,不断推动建筑业“模糊账本”向“透明账本”转变,促进产业链“共生关系”形成。

融合新篇

近年来,合工大设计院紧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建筑及智慧城市等行业热点,依托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合工大”)学科优势,将设计与土木工程、环境、能源等专业紧密契合。尤其是在面对如城市更新等复合型课题时,高校设计院的产教研学一体化优势更加明显。今年3月,“合肥市第十六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拟推荐单位名单”正式对外公示,合工大设计院成为合肥市第十六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意味着,该院将进一步发挥高校设计院的独特优势,通过合工大联合建筑与艺术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博士后流动站,在文旅融合视角下,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品质活力,并加强对适老型社区要素构建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此之前,合工大设计院与合工大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申请的“安徽省城市风貌与空间环境更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复组建。当正午的阳光穿过铝板幕墙的参数化孔洞投射到地面,这或许是对中国建筑业变革的最佳隐喻:当设计院的会议室与人民大会堂被数据流链接在一起,当每一块砖的命运在虚拟的世界中早已注定,人们终于领悟——建筑的新高度从不在云端,而在每一次敢于重塑基因的抉择中。“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流动的文化载体。”合工大设计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彤阳说,合工大设计院近五十年来积淀的,不仅是数百项奖项的技术底蕴,更是将土木工程与数字基因深度融合的勇气。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每个参数化孔洞都投射着人文关怀,每块智能砖瓦都承载着产业报国的使命。“我们坚信,唯有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土壤中重生,让城市更新成为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才能真正构筑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丰碑。”(来源:安徽商报  合工大设计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