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弹一星”精神 - 安徽建筑大学

微党课 | “两弹一星”精神

发布者:王如芳发布时间:2021-09-09浏览次数:598

来源:共产党员网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探月精神等伟大精神。

中国建设报微党课栏目,今天一起学习的是“‘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元勋

点击人名查看人物介绍:

于敏 王大珩 王希季 朱光亚 任新民 孙家栋 吴自良 陈芳允 陈能宽 杨嘉墀 钱学森 屠守锷 周光召 黄纬禄 程开甲 彭桓武 王淦昌 邓稼先 赵九章 姚桐斌 钱骥 钱三强 郭永怀

两弹一星”简介

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建国后,面对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并到处挥舞“核大棒”的国际局面,我国决定自己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以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

1955年初,我国开始建立核工业。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聂荣臻主持制定的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即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1958年,我国开始制订了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开始起步。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依靠全国的支援,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大力协同,执行“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指战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6410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76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

1970424日,我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我国“两弹一星”计划的胜利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微党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