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校区建设为例
陈雪峰,朱超,邓子民,陈强
摘要:校园是学生的“家”,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不可言喻,绿色校园理念在新形式下应用而生。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以生态和谐为理念,以环境育人和人文情怀为依托,以建设园林式校园为宗旨,校园规划本着绿色、徽派、可持续的设计原则,旨在打造具有自然人文景观的艺术校园。
关键词:绿色校园;设计规划;建设策略;实施方法
1 引言
建设绿色大学的构想在1998年被清华大学提出,并随后向国家环保部门提交了“创建绿色示范工程”的具体建设方案,此方案立足于“人的教育”,通过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校园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提倡“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旨在用“三大绿色”理念来实现“绿色大学”的实践建设。2000年5月,“全国大学绿色教育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召开。大会上,围绕绿色大学的校园建设,提出了“绿色管理、科技、校园、人才和生活”等概念。2008年初,“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提出了校园建设应该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把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成绿色的示范区,使学校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造出“绿色人才”,为社会的绿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好表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大学校园不能仅停滞在节约能源的理念上,而需要不断的在思想上跟进,一切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的事物都是绿色校园需要解决的问题,绿色校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案例旨在通过介绍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及实践案例等来探讨绿色校园的建设发展理念。
2 项目概况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是省政府领导联系推进的省861重点项目,目标定位为“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建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将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填补安徽艺术类本科院校的空白,培养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学院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占地556亩,新建建筑面积283500平方米(地上245000平方米,地下38500平方米),包括学生宿舍楼(含配套服务、活动室)、美术楼、舞蹈楼、戏剧楼、音乐楼、播音主持楼、艺术设计楼、教学综合楼(影视艺术与新闻传媒楼)、食堂、美术馆、大师工作室及交流室、运动场及看台、演艺中心(未建)、体育馆(未建)、研究生公寓及青年教师周转房(未建)。
3 绿色校园规划策略
3.1 项目选址
项目坐落于合肥市新站区高教基地,周边高校众多,是李鸿章和王亚樵故里,具有浓厚的人文、学术气息;校园原场地主要为农田、农舍和水塘等,工程地质、气候、市政等基础条件优越,非常适宜校园建设。
3.2 建筑布局
校园的建筑规划极具个性,采用了组团式的建筑布局,可以使校园建设分期进行,弱化未来发展建设对建成区的影响;组团内建筑群以院落式的方式组合,将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自然环境相交融。
院落式的布局带来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景观;同时,设置屋顶绿化,形成丰富的立体院落。各组团通过连廊的方式将建筑群体有机联系,留出更多的集中绿化,校园绿化率达45%以上。
校园利用原有池塘及东高西低的地势地貌,以中心水体为灵魂,辅以高低起伏的山丘营造出动静结合,优美典雅的山水韵味,体现出绿色校园是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情感交流的场所。
尊重基地原有历史遗存,保留场地内百年古井,依托古井设置休憩亭,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3.3 交通组织
校园的交通组织是学生安全的保障,“以人为本”是步行系统的设计宗旨,校园规划中采用人车分离系统,分为主环路、支道和人行道三级,主环路车行道设计宽度7米,并在环路内侧设独具特色的4米宽人行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与车行道有2米绿化带相隔;环路内为自然形态的步道,营造步行友好的校园环境;支路4米,人行道宽2米。围绕中心水体景观组成完整步行体系,且组团和院落式建筑布局减少了片区人员流通距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4 能源规划
在充分发挥原有场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建筑物的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比等,巧妙采用幕墙及下沉式地下室等措施来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为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选用高效率的节能设备,进一步实现建筑主动式节能、能源高效可持续利用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综合能源规划。
3.5 水系统规划
校园水系统规划充分利用自然水源,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地表水和雨水,在单体楼勒脚设计雨水沟,利用管网充分收集屋面雨水,汇集至校园中心水体,并通过透水混凝土等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水的流失。采用智能节水器具,通过能耗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对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及时检修,减少浪费;建设校园中水站,充分利用中水。
3.6 景观规划
校园景观借鉴徽派建筑的园林建设,以高低起伏的景观草坡造丘陵之形,以中心景观湖造傍水之势,营造徽派园林之美,使建筑群完美融入环境。校园景观设计独具匠心,回旋式的林间小道,独具一格的庭院廊桥,借势改造的缓坡谷地,原生聚落形态的建筑小品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和谐理念,讲究景观与建筑统一,体现了校园对人文情怀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阅读环境。
4 绿色校园规划实践亮点
4.1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光热系统)
我院设计了除美术馆以外的公共建筑至少都利用了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校园主要主要热水供应点(如舞蹈楼、戏剧楼、音乐楼学生练功或表演所需淋浴热水,影视艺术与新闻传媒楼化妆室热水,第二食堂与活动中心集中公共浴室热水、厨房洗涤热水)采用了太阳能光热系统;在用电量较大的建筑单体,如学生宿舍ABC组团、美术楼、播音主持楼、艺术设计楼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系统。
表一 工程内太阳能热水产量
单体 | 集热器总面积(㎡) | 集热器数量(组) | 太阳能实际产热水量(m³/d) |
影视艺术与新闻传媒楼 | 15.00 | 3 | 0.50 |
舞蹈楼 | 194.20 | 97 | 7.50 |
戏剧楼 | 194.20 | 97 | 7.50 |
音乐楼 | 64.73 | 32 | 2.50 |
食堂(厨房+淋浴) | 840 | 410 | 31.7 |
表二 工程内太阳能光伏利用表
单体 | 拟太阳能光伏发电量(KW) |
美术楼 | 30 |
学生宿舍A组团 | 20 |
学生宿舍B组团 | 20 |
学生宿舍C组团 | 20 |
播音主持楼 | 20 |
艺术设计楼 | 20 |
4.2 雨水回用及微生态虑床技术
学院校园水系结合原有的水系池塘设置景观水体艺馨湖进行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对收集入湖的雨水经过微生态滤床处理技术,回用于校园绿化浇灌及景观水池补水。微生态滤床雨水回收系统是国家提倡节约思想的资源化表现,一定程度上自然修复了水环境,又有效缩减了校园后期的维护成本。微生态滤床景观设计选用不同的植物将水生植被布局与水体周围景观相协调,通过植被的布局衬托出水的灵魂,给人视觉冲击,形成不可或缺的校园亮丽风景线观。根据合肥市的自来水费约为2.5元/吨,通过微生态滤床处理后可以利用的洁净雨水约为58000吨/年,则可节约水费为145000元/年。
4.3 智能化系统
通过校园的数字化网络系统,配合智能水电表等计量表具,建立了能源消耗监控平台,实现了实时监控、及时查找故障点、能耗数据公示、节能措施预测评估。在学院教学综合楼(影视艺术与新闻传媒楼)中心机房通过平台软件对校园整体能耗数据的采集,实施校园各区域能耗监测、管理,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寻找异常点,研究处理对策。学院琴房采用一卡通系统,进行网上预约练琴,通过系统实现练琴时间、琴房管理等实时监控,便于掌握学生的动态和节约管理成本。
4.4 电气暖通节能措施
校园建设项目采用变频风机的高效能空调设备机组,通过建筑室内安装的检测系统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自动控制机组进行变频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师生舒适度的同时节约成本。空调设备机组在水路上设置动态平衡电动二通比例调节阀来控制室内温度,在风机盘管上设置电动二通阀和带季节转换的恒温控制器及三速开关控制房间的温度。通过这些装置进行能量调节,使空调系统能随建筑物的负荷变化选择最经济的运行方式。供暖和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末端空气处理机组以及通风系统的设备运行状况、故障报警及启停控制均可在楼宇中设有的自动控制系统(BAS)中显示和操作。
表三 我院暖通空调系统绿色节能措施
序 号 | 暖通空调系统绿色节能措施 | |
技术名称 | 简要描述 | |
1 | 电机变频技术 | 对大型的水泵、风机配置变频控制系统,根据末端所需调节循环水量或通风量,节约运行费用 |
2 | 过渡季全新风运行 | 利用室外自然冷源,消除室内余热 |
3 | 气体传感器控制通风量或新风量技术 | 采用CO传感器控制地下室机动车库通风量需求,CO2传感器控制剧场,美术馆等送新风量,以节约运行费用 |
5 小结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按照国家绿色2星的标准,将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维护等阶段,结合自然环境,通过建筑规划设计,利用技术措施呈现出环境优美的新徽派山水园林式绿色校园,体现人文合一的境界,让大学校园成为静谧内敛的读书育人之所。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郑燕康. 清华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2] 陈文荣,张秋根. 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 刘鹏,毛洪伟,刘俊跃,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与实践—以男方科技大学为例[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
作者简介:陈雪峰 男 高级工程师工程管理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朱 超 男 助理工程师土木工程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邓子民 男 助理工程师给排水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陈 强 男 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注:安徽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课题经费资助(项目编号: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