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

发布者:王如芳发布时间:2020-11-12浏览次数:548

陈东旭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宿州市 234101)

作者简介:陈东旭(1969年—),男,安徽砀山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高校基本建设和后勤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课题经费资助(项目编号:1809-17)

 

摘要:我国教育领域逐步深化改革,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校园文化是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大生态校园建设力度,有利于增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长足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学校对生态校园建设予以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及措施推进生态校园建设。本文将基于新时代背景,探讨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以期能优化生态校园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

校园环境与高校教育教学具有密切关联,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及关键因素。在高校建设发展环节,必须注重生态校园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生态校园建设中要有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校园环境和学生成长发展之间的关联,全面分析校园物质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精神等多个要素,从而优化生态校园建设,构建和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校园建设规划,并将其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一、新时代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的整体校园环境、所营造出的景观等能够从侧面展现出一所学校的形象、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等诸多要素,是一所学校给人的直观印象,能够将学校的风貌及特色展现出来,代表着学校的外界形象。校园作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的重要场所,以及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扮演着学校关键载体的重要角色。在校园建设环节,要展现生态美学,并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建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美学被正式提出,致力于探究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生态审美关联,乃至人自身动态平衡,被划分为美学学科。通过将生态美学和校园建设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将审美作为开展校园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并在生态美的规律的指导下,推进校园生态人文环境建设,为师生现代人文精神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中,要以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将科学发展理论落实到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以及时代特征。校园环境作为体现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够以此为客体将丰富多彩的有关美的意境展现出来。通过推进生态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另外,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接受良好校园文化的洗礼及熏陶。在生态校园环境构建中,通过展现生态美,属于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物化,有利于完善校园的审美空间,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的特征

校园环境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包括校园内部的全部物质条件及精神文化,可进一步细化为校园物质环境、生态环境、校园文化精神环境等多个要素。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人构建出良好适宜的教学环境,并在环境的作用下,对育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开展校园环境建设工作时,要基于个人感觉、知觉及认知能力等多个要素为出发点,依据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将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一一落实。此外,在推进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工作时,要让校园环境具备育人的作用,让人和环境实现和谐统一。

(一)展现人的主导作用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人的行为属于一系列流程,涉及到感觉、知觉、认知等诸多要素,并在空间行为中得到展现。人们在认识和运用环境时,知觉及认知是其中极为关键的影响要素。而人们对于环境的审美活动,要以视知觉为基础。为此,通过针对人的行为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有利于为优化环境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人的场所行为能够从侧面展现出人们对于该场所的内在一意向感知,能够将该场所的内涵展现出来。为此,在生态校园建设环节,要以使用者的意识及心理为出发点,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时,以师生员工的生活工作需求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官享受时,并起到提升精神享受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环境在教书育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科学适宜的引导。基于教育心理学及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校园环境在育人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营造科学适宜的校园环境,能够发挥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长远的理想信念,并有效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在规划设计环境存在不足

在校园规划设计环节,高校要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教学、办公、科研、生活等各个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以确保教职工及学生的基本工作及学习要求得以满足。然而,不少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环节,过度关注建筑物及构筑物,对于校园环境建设有所忽视。纵观校园环境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首先,从规划范围的角度来说,片面关注校园内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但未能充分考虑周围自然景观这一要素,使得两者未能有效结合起来;其次,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来说,学校教育单位及规划设计者是实施空间规划的主要人员,对于空间精神及使用者的具体需求考虑得不够完善;再次,在规划设计环境,未能充分考虑个人在校园中的心理认知及行为状态,以及校园环境在学术及文化上的特征;最后,部分校园在开展规划建设时,未能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甚至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对于人和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有所忽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不尽人意

在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环境,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育人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人格修养。另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激励及导向效果。然而,纵观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绝大多数学校在校园建设中缺乏个性化及长久性,且在历史及人文要素的影响下,实际校园建设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使得有效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存在一定困难,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生态校园建设存在局限性

不少高校在推进生态校园建设时,存在一定局限,特别是在校园规划建设、进价体系构建等多个环境,对于校园人文建设有所忽视。为此,学校在推进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时,要重视生态教育和管理环节,将景观建设及教育等同视之,促进科技和人文和谐发展,以此实现生态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四、基于以人为本的生态校园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校园环境的设计及总体规划方案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进程中,要依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正确认识到校园环境所承载的现实责任,契合教职工及学生的工作学习需求,并由绿化校园逐步朝着美化校园的方向发展,彰显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以实现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为此,学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及总体规划方案,让决策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得以增强。首先,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高校要明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环节,校园环境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构建健全完善的校园规划制度及环境管理体系,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够像,让环境的育人功能得以落实,并全面分析各方关系,以确保整体规划方案及管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其次,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依据新时代的要求,推进改革创新逐步深化。在校园环境建设环境,要以时代发展要求为指导,在制定规划发展方案时,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并在多方比较及分析后,选择有助于校园环境建设的积极要素。再次,要进一步彰显校园环境的特征及特色。高校要深度开发本校的历史文化、人文理念、办学特点等诸多要素,并在校园环境构建及管理环节得以落实,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

(二)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要素,在校园规划建设中科学运用

许多专家学者在推进周围环境得以优化和完善时,以意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依据李宁等人编写的《高校校园环境意象》一文中的内容可知,意象是个人主观形象和环境要素有效结合的关键要素,可能是瞬间感觉和过往经验的有些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构成的结果,人们常常以此作为开展活动及进行评价的重要要素。在生态校园建设环节,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个人感觉、知觉、认知,深入挖掘重要的校园环境意象元素,其中便涵盖了校园实体意象、个性风格、人文理想等内容,通过开展环境建设,能够将校园精神以具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高校可以针对学校建筑物、校门、标志物、场所空间等分析其中蕴藏的文化要素,并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得到科学运用,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到位。

(三)贯彻以师生为主体的原则,推进校园环境创新

在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中,校园环境建设及管理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必须将建设和管理有效结合起来,让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目标得以落实。首先,将宣传工作落实到位,调动师生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的积极性。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要广泛采纳多方意见,并在实际建设环节落实公开透明的原则,设置专门的过程监督队伍。在验收大型项目时,有关高校可以选择教职工及学生代表参与到验收活动中,并听取师生的意见及建议,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采纳。其次,优化校园环境管理队伍,为开展校园管理、校园环境维护等工作,提供专业的管理队伍。高校可结合设计情况,将环境保护责任区域进一步细化,将相关责任区域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及学院,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把环境保护及育人活动有效整合。学生可以组建基于环境保护的社团组织,如爱鸟保护协会等,让环境育人的作用得以拓展和延伸,让学校在维护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激烈,提升学生的思想意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转接学者等参与搭配校园绿化维护之中,并在园艺学、水体治理等环节,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协商讨论。再次,在构建具备个性化的校园管理制度,并加大宣传力度。高校要以校园环境整体风格及特色为基础,设置具有个性化及整体环境契合的宣传标牌,对师生的行为提供适宜的引导,并拓展保护校园环境的渠道,科学利用广播、网络等多样化措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促进校园环境建设管理信息化服务能力增强

在当今时代发展形势下,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体现。在校园建设及管理环节,基于大数据的校园环境监管模式尚不完成,整体转变速度较为迟缓。在推进以人为本的生态校园建设时,要选择科学适宜的参与方式,以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师生学习及生活习惯之中有效融入环境建设及管理的内容。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推广及普及,学校要科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及管理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并在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下,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优化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校园建设之中。学校要积极推进校园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并在信息系统的辅助下,推进后勤管理事务实现流程化,让管理及服务质量得以优化,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建设。

总结:在高校校园建设中,要有效融入生态理念,不可仅仅将生态理念停留在表面。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落实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需要设计规划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及奋斗。通过推进生态校园建设,有利于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让学校的校园风貌得以美化和完善,为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并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生态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予以高度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确定措施,落实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馨梅.环保意识渗透校园,生态关怀融入教育——上海市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8(09):118.

[2]刘庆.以植物设计为导向的关中地区生态校园构建研究[J].居舍,2018(23):137.

[3]席素亭.新时代高校生态校园规划的实践研究——以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2):32-35.

[4]李明,肖淑梅,焦桐.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科学规划一流大学校园[J].住区,2017(S1):31-34.

[5]李翔.创设特色课程,营造生态校园——教育“9+3”计划总结会前校园参观记[J].贵州教育,2016(11):9-16.

[6]罗晓峰.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刍论[J].领导科学论坛,2015(24):53-5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