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框架设计与应用研究

发布者:王如芳发布时间:2020-11-12浏览次数:366

 刘国强  林杰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信息化、智能化国家方案的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力抓手,它对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高校校园建设逐渐实现从信息化、数字化向智慧化方向的转变,智慧校园的建设日益成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案例式的研究方法,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典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智慧校园建设的体系架构。

 

关键词:“互联网+”、框架、体系、应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功能模式及内涵特征

20186月,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公布实施,标准对于总体系统架构、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六个方面的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及标准指导,国标的指定进一步明确了当下智慧校园建设当中必须具备的功能模块、系统架构以及安全保障,这也为智慧校园的推进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准、细化了方案。同时高校及中小学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规范化、系统化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究竟什么是智慧校园?它的功能模式和内涵特征又是什么呢?

智慧校园的本质特征是智慧和赋能,所谓智慧是改变以往校园作为物质实体单纯提供教学、实训、研究、生活服务等硬性的单一功能,而向互联互通、高效互动、智能化、融合化等方面进行无线功能延展的一种新型校园形态,它以实体校园为基础和支撑,通过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的新技术手段提升效率、拓展功能、强化服务,从而为高校师生、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所有在校工作学习的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的技术样态和综合方案。概括的讲它的功能模式应当涵盖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四个模块,而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融合性,智慧校园正是当前“互联网+”模式与传统校园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性是在保留既有校园功能架构和系统化设计的基础上,依靠信息化技术实现的“老瓶装新酒”的迭代升级和新形态的重塑。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应用技术的支撑。“在信息技术利用方面,智慧校园呈现书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融合性等特征。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是构建智能化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1]这种融合性还体现在在智慧校园的平台上,其他的子功能模块也可以实现深度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功能叠加和相互辅助。

二是服务性,智慧校园为在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在这一方面,其体现出多样化、全面化和人性化特征。智慧校园的服务覆盖全校几乎所有人员的基本需求,譬如教学人员信息的管理、官网教务系统新闻发布与学生选课、学生考试安排,学生成绩查询。例如学生以及教职工人员凭借一卡通即可享受在食堂就餐、图书馆借阅图书、水房打水等一系列日常服务。借助一卡通,就可以在校内上实现畅通无阻。同时这些不同终端刷卡后留下的相关数据可以形成完整的数据链,由此可以详细的分析学生一天的学习轨迹和生活规律。也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课外管理提供支持。此外,学校机房的管理、教室的借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与基础设施都在智慧校园体系下实现了便捷化应用。

三是开放性,开放性有三层意思,一是校内资源由封闭转向开放,从而极大提高资源使用率,二是校园由封闭状态向没有围墙的大学转变,实现校内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三是校内网络平台与行业企业、主管部门等数据平台互联互通,由此实现校园由传统封闭模式向现代开放模式的转变,例如在教学资源方面,智慧校园实现了校内外资源的高度开放、交互的关系形态的转变,“借助“互联网+”技术,校园中的教学资源打破了固有的边界和区域,在整个校园内乃至校园外实现了自由流动。”[2]除此之外,校外资源也逐渐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校园,使得在校学生能够在校园内获取到新鲜的校外资讯与资源,为自身的锻炼寻找诸多机会与契机。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实现了校内资源数据库与校外合作企业的互联互通,由此极大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

所谓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与研究型高校相区别的,主要承担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地方本科高校类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资料和文档的数字化、信息应用系统体系构建、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3]在“互联网+”理念与技术的影响下,智慧校园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的方向和突破点,智慧校园为应用型本科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生活模式和管理模式,其便捷化、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助推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个方面:首先,在智慧校园可以为教学改革和教学信息化提供坚强支撑,依托慕课平台,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授课,通过直播、视频上传等方式,改变原有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大数据等技术便利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不断改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其次校园网络的一体化建设、校园社交平台的搭建实现了校内信息资源的无障碍流通,就业、创业指导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生端,实现校外资源与在校学生的无缝对接。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锻炼平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诸如此类众多以“互联网+”为条件的技术应用,是智慧校园在服务师生、促进学校教学发展方面的生动体现。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体系架构

(一)总体架构

依据服务教学、服务管理、服务学生培养的基本原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应该首先明确体系的核心功能,这便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的数据存储、分析中心,这是智慧校园体系中的大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以大数据为核心,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各层功能的人性化服务。”[4]除此之外,依据功能模块划分、资源整合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等不同需求,对于体系进行重新划分,结合目前已有的相对成熟的业界方案以及高校建设实施的实践来看,我们初步概括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分为三个部分,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设施层、技术支撑层,应用平台层。“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如下图1所示。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智慧校园”的底部支撑和物质载体,主要是指高校现有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例如校园一卡通、办公自动化、学校官网等,这些已有基础设施构成智慧校园的底层基石,不同功能应用之间应该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而其核心是利用校园已有的网络系统进行彼此联通,在保证各自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生活等多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2、技术支撑层

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支撑层应该主要涵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终端应用等技术,大数据技术主要是指数据搜集、整理、挖掘等方面,这是智慧校园的“血脉”,连接校园各功能、各部门、各群体,由此将校园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汇流,为智慧校园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大数据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存储、分析,从而掌握用户的喜好与使用习惯。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开展校园智慧应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意见指导。”[5]云计算提供存储平台,同时负责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整理,依据不同的需求、不同模式可以快速建构相关数据统计模型,并且以可视化的方式将数据呈现。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可以将校园的不同数据搜集终端进行串联和整合,由此保障数据流可以源源不断的生成并且传输到数据计算中心,融合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和有线网络、移动互联等通信技术,构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大分层,将传感器、控制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互联,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为智慧校园提供物理基础。智能APP的开发是智慧校园在用户使用层面的最主要载体形式,它可以将全部功能移入到智能手机终端,通过这个“掌上校园”不同的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3、应用平台层

应用平台层涵盖“智慧校园”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和资源在内的全方位应用。深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教学体系的简洁化、便利化。是对师生信息及校园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智能化应用,对庞大的信息数据库进行采取和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作。借助云计算就可以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而能够共享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在内的所有资源,为师生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4、智能终端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以全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结合现有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智能终端层包括了手机APP、触控互动投屏电视、信息查询器、地图导航仪等多种终端设备,而这些不同的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后可以形成一个小规模的局域的社交网络,依托APP进行社交互联,也是实现“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之一,社交网络是一个拥有海量信息的巨大开放平台,涵盖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用户能够依托这个平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也可以进行原创内容的创作与发布,能够促进高校师生的交流、协作与知识分享。除此之外,校内外的教学管理者以及校外社会公众都能进入该校“智慧校园”系统,且实时保持开放状态,保证访问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活的关于该校的相关教学信息。

 

 1: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体系架构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迫使高等教育不断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在高校已经由信息化转向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应用型本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以及开展智慧校园支持下的高校运作管理模式的升级和教学科研的深化改革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要命题,“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当今乃至未来高校发展的趋势,各大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办学理念出发,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深入探讨智慧校园的发展策略。”[6]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确保广大师生能够在智能化教学以及工作生活环境中随时随地的开展校园活动及享受生活服务,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决策能力与办学水平,为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的长足发展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曦.“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立体架构与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J]2016(10):107-111.

[2]唐燕,高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校园,《内江科技》[J]2018(9):92-93.

[3]尹合栋,陈军.“互联网 + ”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重庆高教研究》[J]2015(6):87-94.

[4]黄宇星,李齐.基于网络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及其实现,《东南学术》[J]2012(6):309-316

[5]李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信息与电脑(理论版)[J]2018(19):63-64.

[6]陆凯莉.智慧校园中的智慧与构建路径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J]2017(23):62-66.

 

 

作者简介:

刘国强,(1987.2—)男,山东潍坊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新媒体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危机传播。

林杰,(1998.10—) 男,安徽宣城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16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校园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1809-3)合肥师范学院2019校级质量工程:《创意作品分析》智慧课堂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