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蔡正丽

发布时间: 2023-06-12    浏览次数:560

眼中有光 心中有爱

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正丽

2005年我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18年教学,遇见许许多多的学生,也遇见了自己。教育,和知识在一起,和成长在一起,和美好生活在一起,更是和时代的脉搏在一起跳跃,让生命在主旋律的高扬中感受着在场、意义和价值。

教师站立的地方是一个教育场,这个教育场既是教学空间的物理场,也是师生交互的关系场,更是启迪智慧沟通心灵的心理场。在这个场域内,师生是一个共同体,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就是要促成共同体的价值实现。即是围绕着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政治上引领、学理上讲透、价值上塑造”的三位一体教育实效,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人生的三重境界,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启发。在叩问教学“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本源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三重境界,始境是见教材,渐境是见自己,至境是见学生。

好老师始境:见教材,做好知识传授

见教材,使其成为授业宝藏。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定义了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一个好老师要有丰厚的学识,端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潭水,才能在授业解惑中做到知识贯通,情理融合,把握真谛。授业的依据是见教材,见教材要有扎实的学识。同样的文本,不同老师读出的知识存量,所做的知识增量是不同的。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提出了“症候阅读”的文本解释学,它是区别与“直观阅读”的一种深度阅读模式。“直观阅读”只表现为直观的“看”,并且以“看”来衡量作者建构的体系,从而简单化理论的内外联系。然而“症候阅读”是透过文本去寻找特定的理论视野、理论问题和理论话语,从而力求观到书本知识的全貌。症候阅读给我的启发是,做好课堂教学,吃透教学内容,要深读教材挖“存量”,深入研究做“增量”,输出教材有“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不做教材的传声筒,既不是单纯依赖教材,也不是抛开教材,而是融会贯通教材,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和相关辅导资料,随时随地积累素材,对相关知识进行拓荒,以其内在的逻辑,做知识的串联、迁移和整合,让课堂脉络更清晰,从而提升课堂知识讲授的密度和质量。研读教材的基本功见教师的理论素养,我所讲授的思政课,它的本质是讲道理,为了能在课堂上把道理讲透,我深耕理论文本,做学术研究,靶向问题,在学理上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014年我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在深读文本中,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每一次阅读与深悟,仿佛是在穿越时空中与哲人对话,他在真理的彼岸,我在问题的此岸,一束理论之光,联通了此岸和彼岸。

然而知识传授有效只是好老师始境,教育的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塑造能力,塑造人格,塑造情怀,让生命更美好。


好老师渐境:见自己,调整关系位置

见自己,我是学生的同行者18年的教育教学,遇见许许多多的学生,也遇见了自己。新时代的教书育人,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能解学生的问题之惑、成长之惑。解惑的前提是老师是首位学习者和自觉反思者,能够见自己。见自己一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中心不是我,是学生。有时候需要站在学生的面前,择识而育,做一个引导者;有时候站在他们身边,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做一个陪伴者;甚至有时候我们是站在他们身后,欣赏他们的智慧,做一个陪衬者。基于这样的教育关系,我刻意规避自己在学生面前是一个“讲道理的老师”,因为这样的定位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听课学生的对立面,给学生传递我是教师、我来教育你、我有你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说教者”的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讲一讲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态度,讲一讲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把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人生小问题贯通来讲,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了解和对课程的了解,增强学生与教师和课程的粘合度。同时通过对话、沟通、参与、互动把生命的存在感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让课堂蔓延着生命活力的气息。在尊重、平等的教育关系场里,解决了“要么远离学生,要么迎合学生”的难题,能在教育行为的约定中让每一朵浪花澎湃在江河中。

见自己,还要和学生共成长。真正的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日益精进的课堂教学,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次微革命,也是教师的微成长,每一次授课都是心灵的对话,一次次心灵的对话激励了我从“从业”走向“敬业”而后“乐业”。自我成长伴随着职业生涯全过程,这些年我致力于做一个善于反思有悟性的老师,一个在教学中能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通达型老师,一个能在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能主动求变的创新型老师。

好老师至境:见学生,培养生命情怀

见学生,让其“成为你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所有的学习,真正的意义是让学生从中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学到深处是感,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最高境界就是“感”,一种顿悟、一种灵感。这种“感”本质是文化的,和人性有关。因此教要聚焦到育上来,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提升则是让教育契合人性,遵循人道,尊重平等,让教育充满“人的意义”“人的智慧”。当下ChatGPT软件对教育来说是一件礼物,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就如ppt的出现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但如果老师坚持以知识为本位进行教学,只见教材,未见学生,那这个软件就可以取代老师教学。浅层的知识信息和碎片化的知识唾手可得,知识的建构不是为了知识的信息本身,而是为了知识的意义获得和价值塑造。因此,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空下交流,既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致力人格的牵引,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这些指向“人的意义”的教育才是教育的丰富内涵,也是老师教育教学不会被任何先进工具所取代的密码。

18年我致力于立德树人,做有力量有爱的教育,把“德”立起来,把“人”树起来。在追求卓越的教学中坚守平凡的岗位。荣誉在上头,心中有敬仰;思想在心中,内心有信仰;征途在脚下,践行有实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