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后勤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后勤服务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与学校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师生满意度为导向,以内涵建设、改革创新为重点,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工作思路,狠抓安全管理和服务质量,开拓创新谋发展,凝魂聚力做保障,稳妥开展各方面工作,全面提升后勤集团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实效。
扎实抓好党建,强化思想引领
五年来,后勤服务集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后勤事业发展,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干部带领、思想统领”的三领带动作用,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做到全面系统学、带着问题学、持续跟进学,切实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
集团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防疫抗洪关键时刻向全体党员发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倡议,把战疫情、防大汛、争先锋、稳保障作为首要工作,亮党员身份,树党员形象,尽党员义务,积极投身防汛救灾、设施维修、疫情防控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大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党史百年天天读”的阅读、视听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学党史、干实事”“学党史、解难事”,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学校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
聚力民生工程,提升校园环境
后勤服务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努力改善提升校园环境。为切实做好民生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后勤服务集团坚持“集体领导、担当作为、问题导向、真抓实干”的工作标准,按照学校每年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有力有序推进校园环境整治、景观改造提升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作,师生获得感不断增强。
五年来,后勤服务集团先后完成教室和图书馆空调安装工程、南北校区热水进公寓项目、南校区学生食堂维修改造、南北校区共12栋学生公寓维修改造、校园部分围墙改造重建、北校区F、C楼全面改造、南校区人行道改造、南校区道路沥青工程、南校区易海东南侧新建亭子及周边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篮球场地改造、南校区体育看台改建、垃圾中转房新建、北校区风雨操场木地板更换、西大门栈道改造、日月广场喷泉维修、体育场灯光亮化等43项大型维修改造项目和325个小型维修改造、日常零星维修及应急抢修项目。
历年暑期,后勤服务集团为保证学校教学和师生学习生活正常,集团全体职工战酷暑、抢工期,抓质量和强管理,确保各项工程维修改造如期完工,有效改善了校园设施、提升了校园环境绿化。
加强资源管理,创建绿色校园
五年来,后勤服务集团全面推进绿色校园建设,积极响应并签署《中国高等学校校园碳中和行动宣传》,成为全国高校中碳中和校园的领跑者。后勤服务集团坚持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资源有效利用,按照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整治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多年来不断加强节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加强水电巡查,配合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等,积极查找“跑冒滴漏”,及时维修维护校园设施设备,确保校园用水、用电、用暖供应和安全运行。做好教室空调的使用管理以及学生公寓电控系统维护,达到高效节能。完成南北校区部分老旧低压配电柜更换项目。按时做好水电结算、计量和回收等工作。持续推进南北校区绿化改造工程,全面提升校园绿化景观,创建绿色校园。
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日常需求
后勤服务集团制定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标准,加强日常督查,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通过线下登记和线上反映,第一时间了解师生工作、教学、生活需求,及时维修各楼宇的门窗锁、桌椅、空调、洗衣机、吹风机、自动售货机、直饮水等生活服务设施,确保教学、办公、生活服务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满意服务,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落实各楼宇值班制度和保洁制度,严格进出楼宇人员的日常登记管理和室内外保洁,确保师生安全和校园环境整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严格楼宇进入人员体温检测,引导师生保持一定距离出入,坚持室内外消杀通风,不留卫生死角,有力地保障了师生健康安全。
后勤服务集团全面推进“暖心后勤”,用心服务,用爱暖心。为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争创一流服务业绩,后勤服务集团积极推出“爱心服务日”活动,设置衣物缝补、熨烫、自行车修补、理发等项目,为同学们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情彰显宿舍管理人员对学子们真挚的关心、爱护和贴心服务,受到师生们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强化餐饮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后勤服务集团始终把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放在首位,五年来,先后制定了《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食堂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文明食堂”创建评比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建立食品原材料快检室,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严格食材查验和安全操作,保证食堂食品安全与操作规范。严格食材采购核验及索票索证、出入库管理工作,重视食材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始终把师生满意度当作餐饮服务核验的第一标准。坚持每月开展优秀食堂评比活动,每年年底进行年度优秀食堂评选工作,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意见建议,组织学生代表现场检查食材质量和饭菜价格,并给贫困学生提供足量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饮食生活,倾情回馈师生,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餐饮服务,后勤服务集团在保障全校师生饮食正常供应、安全卫生的前提下,每逢新生开学、节假日举办让利优惠活动,每逢传统节日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体现学校人文关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后勤服务集团严格落实省、市、学校防疫文件精神,加强对餐饮服务企业人员的防疫技能培训、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测、食品原材料管理、操作间厨具消杀、公共区域消杀等工作,引导师生有序就餐,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做好疫情防控,守护师生健康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后勤服务集团始终绷紧疫情防控思想之弦,将疫情防控作为首要任务,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主动作为,不断细化工作措施,压紧压实防控责任。全面开展校园防控隐患排查,强化环境卫生保洁、消杀,严格楼宇值班管控,精准摸排人员信息,加强疫情宣传教育培训,积极做好医疗保障和物资储备,组织学生公寓、教学楼宇等物业服务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应急培训演练。将防疫战斗堡垒筑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切实抓好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织密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切实做到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物资储备到位、医疗救护处置到位、应急措施防范到位,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组织开展数十轮全员核酸检测以及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
强化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监管水平
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后勤服务集团牢记“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坚决扛起肩负的重要职责,积极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努力完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五年来,后勤服务集团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积极开展节能示范项目,完成主教学楼无负压供水的节能改造、学生公寓售电系统的升级改造和技能等改造工作重点。推出和建设安建大微后勤平台系统,有序推进其他信息化后勤服务平台系统投入使用,建设优质高效便捷的智慧后勤。
主动担当作为,持续推进重点工作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自2018年初起,后勤服务集团高度重视“面向采购”及“消费帮扶”工作,坚持把此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来完成,统筹协调,认真组织,积极主动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农校对接,协调采购运输环节,引导学校食堂面向贫困县采购农产品,形成了“学校主导,部门负责,食堂采购,区县配合,农户供应”的工作格局。至今,已累计采购贫困县农产品256.65万公斤,总金额达1536.76万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师生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后勤服务集团及时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多项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增强节俭观念、养成节约习惯的,推动节约和谐型校园的建设。
学校作为安徽省省级公共机构垃圾分类首批试点的两所高校之一,为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后勤服务集团采取发放宣传册、组织签名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师生普及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师生树立“绿色文明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在校园营造“垃圾分类、人人参与”良好氛围,确保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推进学校绿色文明校园建设,努力打造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示范点”。
回顾这五年,后勤服务集团全体职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严格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坚守服务师生的理念,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质量,以后勤服务高质量助力学校发展高质量,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后勤服务集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学校发展统筹做好后勤服务保障,以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三全育人”贡献后勤力量。推动后勤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严格服务质量标准,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深化节能减排,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保障学校内涵式发展,奋力开创学校后勤服务事业发展新局面!(文/图:陈委婕;审稿: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