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丽,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2016年10月,怀揣着儿时的教师梦想,如愿以偿走进了校园,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很荣幸能与学生共同成长。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着力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争做一名新时代合格人民教师。
加强学习,提升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像不竭之泉一样,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
八年来,我一直把学习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学上坚持向课本学、向文献学、向前辈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反思与交流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科研上坚持跟踪学术前沿,积极融入团队,学习先进研究方法,不断进行实验探索,提高科研水平。坚持学以致用,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完善自己,用学到的理论知识驾驭自己的课堂教学,大胆探索,积极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在实践锻炼中推动教学和科研前进。在同事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先后主持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各1项,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校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让我更加坚信能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深信每位学生都有他的优点,牢固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尊重他们的个性成长,不放弃每位学生。
刚进校,我承担的其中一门课程是《工程化学基础》,这是一门面向工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是非化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一部分学生高中接触的化学知识很少或没有学过化学,一部分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认为学不学对专业学习没有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到了各种办法,从一开始惩罚措施较多,如上课迟到扣分,玩手机扣分等,到现在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利用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多思考。虽然现在课堂上仍有玩手机的现象,但课堂气氛比原来好很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听的很认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愿意去思考,尝试去回答;对这门课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只要认真学习,终会有进步;对于那些上课喜欢玩手机的学生,经常走过去给他们提个醒,提醒的次数多了,他们也在慢慢变化。
我也是本科生的专业导师,偶尔遇到一些不爱学习,喜欢打游戏的学生。还记得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一开始特别爱打游戏,挂了好几门专业课,我经常找他过来聊聊。让他每周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每周周日写一份周总结,重点写自己在游戏上花的时间及一周的收获。每次能收到他发来的周总结,我都很开心,因为我知道他愿意改变。但改变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鼓励他继续坚持。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他也放弃过,但最终在毕业前突然醒悟,顺利通过了所有课程,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
循序渐进,坚持科研
刚来学校,我有点畏惧科研,对科研方向很迷茫,心中充满了焦虑。幸运的是,我来到了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老师们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从焦虑中逐渐走了出来。
从搭建实验室独自做实验,到与本科生一起开展实验,再到现在加入团队,在团队老师们的带领下与研究生一起开展实验,一路上有导师、同学、同事、领导及专家帮忙修改基金申请书,有学校博士启动基金、安徽省高校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资助,一路上遇到各种困难,但在不断坚持中,解决了一个问题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着科研。
科研路上,与学生共同成长,离不开学生的坚持。很多想法需要学生在实验室不停地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也会让学生受挫。有位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两三个月,什么也没做出来,在跟我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她都快要哭出来了。我告诉她:“只有两三个月,做不出来很正常,有的人两年什么也没做出来,但没有放弃,结果后面做得很好”。在她的坚持下,两年来,她已做出两个系列实验成果。
教育无小事,它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涓涓细流,默默奉献,但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作者:材化学院;一审:朱二树;二审:张峰君:三审:丁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