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获奖结果公布。安徽建筑大学参赛作品“BIM技术在屯溪镇海桥修缮工程中的应用”荣获交通工程类BIM应用一等成果。
项目概况
屯溪镇海桥,一座六墩七孔石拱桥,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三江口交汇处,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桥梁总长131米,宽7.53米,是衔接“老街”与“黎阳古镇”的重要交通枢纽。该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桥实景图
BIM技术应用
本项目以“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小干预、最大传承”为目标,全面启动修缮工程;以“数字化传承,技艺修复文明”为宗旨,全过程应用BIM技术。
1.BIM技术辅助记录古文物
BIM三维数据信息模型,增强文物桥梁保护的可视化,借助实景合成技术将BIM模型融入真实环境,便于古桥修复方案的优化。结合BIM技术,通过V-RTK高精度设备,采用多基线近景三维建模技术,基于任意表面布尔运算,对水毁现场进行三维数据信息采集。实现文物数字信息记录与三维数字修缮。
2.BIM技术辅助数字化老石料建模
采用DYNAMO数字编程技术,对打捞构件数据处理,建立三维模型,将实施分析数据文件存储三维信息模型之中,开展数字化保护。
3.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传统工艺砌筑
该项目过程中采用手机拍摄实际现场素材,生成三维模型数据,结合现场已有石料尺寸进行石料预排布,将测量、配料、切割、加工等工序,采用逆作法预排模拟,确定砌筑方案,指导现场安装。
4.运用BIM技术协同设计
项目利用REVIT对桥的桩基础,承台、围护桩、墩身、桥身、桥面等等按照实际施工进度,原比例建立三维模型。结合BIM数字化信息模型进行项目施工信息录入,对修缮的大桥构件进行参数化信息存储,质量化检验,质量验收。
为防止后续洪水灾害,通过对桥体温度效应分析、自重应力作用下剪应力分析,振型特征模态分析,进行智慧监测点位布置,以数据化模型为基座,辅助平台建设。在项目监测数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为其他历史文物桥梁的保护提供案例支撑。
此次“创新杯”征程,安徽建筑大学荣获交通工程类BIM应用一等成果,既是鼓励也是鞭策。BIM技术的应用为文物古桥修缮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方式。古桥的时空、属性信息在BIM中被关联在一起,用数据信息还原了古桥的结构形式及工艺做法,对于提高文物建筑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文物建筑保护的信息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韩婷婷,陈雷雨,审核: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