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优化成果】科技引领发展,创新铸就辉煌-科技处积极推进十四项创新举措,大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发布时间:2023-01-03浏览次数:16

    本网讯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年来,科技处坚持引领、谋划、服务的工作思路,不断凝练科研重点方向,奋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研平台管理系统、优化学报管理系统,使得科技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坚持制度创新,强化顶层设计

    学校奋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为规范我校采用经费“包干制”的纵向项目管理,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结合学校实际出台《安徽建筑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办法》;根据当前学校科技管理的需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修改并完善《安徽建筑大学横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安徽建筑大学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

    

    二、优化升级科研系统,提升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

    不断优化科研业务办理流程,启用APP网上科研用印审批,实现科研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科研管理能力及效率显著提升。完成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工作,实现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更有效的对科研项目及成果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

    科研系统实现了项目申报、立项、结题、拨款等一条龙服务。对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线上备案,为教师建立线上档案库。通过科研系统实现年底科研考核、科研奖励的计算,比人工计算更准确快捷,简化了繁杂的工作量,提升科研服务水平。通过科研系统实现与财务系统对接,实现数据统一和数据共享,给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三方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国家项目申报工作,申报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学校加大对基金申报的支持,鼓励学院长期邀请专家和同行对基金申请书进行指导论证工作,从根本上提升申报数量和质量。学校召开了2023年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启动会,并定期邀请开展国家基金项学术讲座,不断激发教师申请热情,提升教师申报动力。


为加强国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制定2023年国家基金申报工作的五五五行动方案和工作计划,通过营造氛围、练好内功、交流合作、压力传导、目标考核,争取十四五期间国家基金立项数量和质量取得较大突破。

    四、重视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取得历史性突破

    2022年,蔡国军教授主持的工程地质原位测试项目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经费400万元,实现了学校国家杰青项目上零的突破。蔡国军教授为我校岩土工程方向学科带头人,此次基金的获批为土木工程博士点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成果产出,科技奖励再创佳绩

    2022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城市生活垃圾自维持高温清洁燃烧关键技术与装备》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膨胀土地基灾变防控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严苛环境服役食品接触材料与保障装备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复杂水环境下深基坑工程安全监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同比增长50%,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充分彰显了学校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和深厚积累。2022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六、重视社科工作,提高服务软实力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建大智慧。学校2022年连续两年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打破了长期徘徊于“0”“1”怪圈。学校于2021年度、2022年度连续荣获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打造科研新生态

    学校努力营造“崇尚科研、尊重学术、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22年,科技处联合各学院举办了如何提升高层次科研课题申报成功率?30多场学术讲座,提升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12月份,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加《2022年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年会》,本次会议对提交的论文进行了评选,徐平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刘佳的《中国传统衣冠的政治功能研究》、张婉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新兴科技发展》等论文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八、优化科研平台管理,提升科研平台创新力

    完成安徽省“省-两级科研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以信息化贯穿安徽省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管理过程,满足主管部门、高校、科研平台、科研人员以及专家等不同用户需求,逐步实现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申报评审、立项建设、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周期验收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网上工作协同。

    九、完善科研平台布局,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积极发挥学校在智能地下探测、新型显示、生态环保、防火防灾、智慧乡村等领域优势,2022年获批成立安徽省智能地下探测与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筹)、安徽省新型显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生态文明研究院、安徽省智能地下探测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建筑房地产法律研究中心、安徽省膨胀土力学与工程研究院、安徽省城乡建设防火防灾研究院等7个省级平台,智慧乡村与协同治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获培育建设,同时新增校级科研平台3个。

    十、提升科研平台内涵建设,促进平台良性发展

    启动科研平台考核,完成2020年度和2021年度重点科研平台考核;拨付2021年度科研平台专项经费960万元,拨付2022年度科研平台专项经费873.5万元;依托科研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凝练科研团队和学术方向,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遴选校级创新团队47个;完成2022年度科研平台仪器设备采购。优化设计科研平台手册。


    十一、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一是将安徽省住建厅和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作为合作基础,对标学校发展重点领域,谋划厅校合作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形成点对点工作对接,将学校专业、人才优势与安徽省住建厅各部门科室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二是学校与金寨县在校县合作十周年之际,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学校将以校县合作十周年为新的起点,以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为新的契机,不断深化和完善校县合作机制,拓展合作界面与合作渠道,为老区高质量发展持续集智献策。三是学校与桐城市、怀宁县等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担村庄规划等项目研发,为乡村振兴提供建大智慧。


    十二、加强工作服务意识,提高论文流转效率

    以作者为导向,压缩稿件流转周期、提高流转效率:加快编辑部初审速度,及时提供文章进度反馈;关注审稿专家审稿进度,如有拖延,及时催审;定期梳理审稿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淘汰一批不适宜审稿的专家,补充一批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中年富力强、较高学术水平专家学者,提高审稿专家队伍质量;

    十三、加强编校技能培训,提升编辑专业能力

    积极参与线上培训课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系统了解教育、出版行业前沿及热点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工作模式,正视差距、取长补短,以获取新的适应力,实现自我要求,践行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

    十四、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提升学报办刊水平

    落实三审三校制度,规范稿件送审流程:发挥编辑部初审作用,根据写作质量过滤不合格文章,严控发文数量与质量。2022年学报出刊6期,共表论文94篇,按计划完成全年期刊出版任务。实现论文省级以上基金项目百分百覆盖;严格遵守版面核定页数,全年累计发文量相比去年减少10篇。(审核:马宾、雷经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