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现转发《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的通知》。请各学院积极组织动员学生申报参赛。
请以学院为单位于 2025 年 5 月 21 日上午 11 点前将参赛作品打包发送至指定邮箱1466425023@qq.com,并将相关材料报送至校团委 211 办公室。
请各学院务必严格做好参赛作品的内容审查工作,并在报名表的 “推荐单位” 处加盖学院公章。
联系人:张毅 徐朦 崔子一
联系方式:19966194752
校团委
2025年4月9日
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的通知
各市地震局、教育局、团委、科协,各高等学校:
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搭建我省大学生参与科普创作、科学传播与社会实践创新展示平台,拟举办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具体
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安徽省地震局
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会
承办单位: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安徽省地震学会
二、大赛主题
防震减灾科普先行
三、征集对象
各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以下简称大学生)。
四、参赛要求
(一)作品类别
1.平面类:四格漫画(不少于4组)、故事漫画(不少于
8页)、电子绘本(不少于8页)等,作品提交格式为JPG,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2.短视频类:微电影、动画、公益广告等,时长为2-5分钟,要求画面清晰、镜头流畅,视频中须标注中文字幕,画面比例为16:9(横屏),视频分辨率不低于为1280*720,提交格式为MP4。
3.创意类:包括但不限于原创歌曲(时长不超过4分钟,MP3格式)、H5、小游戏、文创产品(均需提交作品源文件或二维码)等,要求美观大方、寓意深刻、便于记忆推广。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围绕地球科学、地震相关知识,防震减灾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防震减灾应急避险技能、医疗救护、心理健康等主题,作品要求内容科学、主题鲜明、导向正确,不得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和通俗性(相关参考资料可见QQ群)。
2.参赛作品若为多人合作(人数不超过4人),指导老师人数不超过2人,所有合作者需在纸质报名表上手写签名;合作者均视为本次大赛的参赛者,应遵守相关比赛规则;同一用户名可上传多组不同类别参赛作品。
3.参赛作品必须为参赛者原创,参赛者应对其作品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并保证该作品未被商业使用过,未参与过其他赛事,不存在抄袭、盗用等情况。参赛作品发生著作权争议的,法律责任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4.参赛作品一经获奖则自动视为同意大赛主办方享有展示推介、宣传出版、信息网络传播等使用权。未经主办方授权,任何单位、个人或第三方不得对获奖作品进行抄袭、改编、再设计等形式的推广、宣传。
5.参赛者在提交作品前请确保已经阅读并且愿意遵守相关比赛规则,作品一经提交将视为参赛者同意并遵守比赛相关规定,任何违反比赛规则的作品,大赛主办方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三)报送方式
通过安徽省地震局微信公众号“地震科普”专栏中下载参赛报名表,按要求填写、签字、盖章。学校统一组织将参赛作品电子档、参赛报表电子档报送至大赛定邮箱(670769436@qq.com),邮件名称格式为:参赛学校+作品类型+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参赛报名表纸质件(需参赛者签字和盖章)邮寄至安徽省地震局,邮寄截止日期为5月30日。
五、时间安排
(一)3月下旬,大赛正式启动;
(二)3月下旬-5月,作品征集阶段;
(三)6月,组织专家评审并公布大赛获奖结果。
六、评选办法及奖项设置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大赛将组织邀请地震、教育、科技、传媒等领域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统一评选。设立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大赛将为所有获奖选手和指导老师颁发获奖证书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大赛鼓励各高等学校积极参赛,对组织得力、成绩优异的高校,特设优秀组织奖,并颁发奖牌。
七、组织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认识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策划指导,积极做好大赛的宣传和推广。省地震局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征集、评选等环节任务,协调联系省内各级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省教育厅要督促各高等学校,做好在校学生参赛作品征集工作;团省委要发挥组织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激发大学生参赛热情,动员各直属高校团委和团市委组织学生积极参赛;省科协要引导科技群团组织,做好社会参赛作品的精准推送。请大赛各组织单位、各高等学校将此次大赛方案链接至本单位门户网站。
(二)明确责任,认真落实。各高等学校要把大赛作为强化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提升创作能力的有利契机。校团委要明确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大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此次大赛涉及到策划、组织、宣传、评审、表彰等一系列工作,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合作,密
配合,相互支持,确保大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