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3日,学校在紫云路校区徽风楼二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教师表彰大会暨师德师风建设会议,会议表彰了我校2024年度师德标兵3名、优秀教师30名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7名。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激励老师们凝心聚力、勇立潮头,展现立德树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本网刊登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期鼓舞大家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传承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书写育人新篇章。
董必春,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机械实验中心主任,校团委委员,安徽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立足教学,注重创新
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舞台,良好的教学能力是作为合格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董必春老师从刚进校开始就非常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注重备课过程,在每次上课前都确保完整地默讲两到三遍,在此过程中不断查找教学过程中的疏漏点并逐步改进,从而达到上课时表达流畅、准确而清晰的目标,因此通常备课时间是课堂时间的三到四倍甚至更多,由于董老师第一学期就承担了两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因此他时常备课到深夜,尽管很辛苦,但这对他快速地进入教学状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注重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教学培训和比赛,汲取良好的教学营养,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再次,注重教学研究,随着新工科发展以及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对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一情况,只有主动学习和研究,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才能达成这一目标。为此,董老师一方面查阅相关教研论文,从中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不断思考如何进行创新,并将创新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他已主持2项教研项目,其中1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还参与了近十项教研项目,发表了3篇教研论文;此外,还获得了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教学创新比赛优秀奖等奖项。
致力科研,教研相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大学教育应该体现人类知识的前沿,因此,要保持教学的活力,就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并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董必春老师深知这一点。在教学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潜心阅读相关学术论文,追踪学科前沿,并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基本上保持平均每年参加一到两次的学术会议。由于在科研上的投入,董必春老师目前已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发表了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论文6篇,ISTP论文1篇,CSCD(E)论文2篇;此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为了将教学和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董老师在每个新的学年都会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把最新的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做到耳濡目染,打下学术启蒙的基础。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每重新上一遍同样的课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常新的,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时常会以第三者视角来看上课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用心浇灌,细心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董老师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注重大创项目、专业竞赛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设计和指导,基本上每年都会指导大创项目和专业竞赛,通过在这些环节中的细心指导,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董老师已经指导学生获机械创新大赛等专业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安徽省二等奖2项、安徽省三等奖1项,指导的竞赛基本上都获得了奖项,这是因为在其中浇灌了大量的心血。此外,还指导学生获得了优秀毕业设计等荣誉,而他本人也荣获了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机械创新大赛安徽省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通过这些长时间、项目式的环节培养,很多学生都成长起来了,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同学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的同学找到了好的工作,而其中有好几位同学从事的工作与这些实践环节所培养的内容直接相关,甚至还有同学因毕业设计的工作内容而获得了加薪机会,这些都体现了在实践环节用心培养的作用。(作者:机电学院;一审:刘翔宇;二审:张润梅;三审:叶少宝)
编辑:李欣;二审:葛建化;终审:徐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