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牛,安徽建筑大学机电学院青年教师,2016年获省级教坛新秀称号,2019年获安徽建筑大学第一届课堂创新比赛一等奖,2020年获安徽建筑大学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2021年获首届安徽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全国选拔赛校赛特等奖。
2010年刚从合肥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毕业的刘牛,恰逢安徽建筑大学新增工业设计专业亟待新鲜血液加入。初出茅庐的她,满怀信心,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其中,自此踏上建大的三尺讲台,书写人生芳华。作为教研室最初的成员之一,她亲眼见证着工业设计这门专业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向前,教师团队逐步发展着、壮大着,一路挥洒着奋斗的汗水,收获着丰收的果实与希望。
学生眼里敢想敢拼的“牛姐”
工业设计是门机械与艺术交叉的学科,既需要严谨的思维逻辑,精通材料结构学,也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也正因为如此,当她教授学生这门课程时,总会选择在新生入校时就帮他们做好规划,规避弯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为学生答疑解惑、传经送宝。
刚毕业的刘牛与学生年纪相仿,任教第一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在教学工作之外还兼任了院内教务工作和工业设计专业辅导员,但学生们总喜欢亲切地喊她“牛姐”。由于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学生对所学学科很是陌生,未知与迷茫困住了他们的脚步。作为科班出身的她肩上的重担可想而知,但来自前辈教师的一次次鼓励和手把手指导、来自院系领导全方面地信任和支持、特别是专业学生们充满渴求的眼神让她在变压力为动力,愈发充满干劲。敢想敢干的她组建学生团队走出校园,在一次次竞赛中拓宽视野,感受新知,不断激发团队竞争力与创造力。学生们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院系老师的共同努力支持下,2013年邓兴兴同学的设计作品在来自56个国家的4394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红点概念奖”,这也让安徽建筑大学成为安徽省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高校,实现了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在国际大赛中奖项的突破。据刘牛回忆,为了这场大赛学生们自发成立了设计工作室“83.3”,这个团队名字背后蕴含的意义是:“100/120可以得到83.3,意思为要达到100分的成绩,就要付出120分的努力。”这个工作室的精神也一直延续到现在,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在她看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肯定了学生们的努力付出,更激励了为工业设计专业埋头倾注多年心血的老师们,让大家看见了这个专业光明的未来,也让大家明白了自己可以是开路人,哪怕没有先例,也能靠实力杀出重围。
在学生眼里,她是威严的老师,也是温和的朋友,与她相处非常融洽。学生曾和她聊天说:“牛姐,你任何时候好像都不会凶我们,但我们能感受到你理解我们。”在设计中,这叫同理心,刘牛说:“你得理解别人怎么想,你才知道怎么去帮助他们。”从自己的学生时代到学生的学生时代,刘牛分别作为“当事人”与“领路人”参与其中,而从她选择握住“领路人”的接力棒开始,便时刻牵引着她的学生们往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用做好产品的方法做好教学设计
近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刘牛也获得了讲课比赛大大小小的奖项。面对荣誉她很是谦虚,“就像生活中你们看到的好产品,都是经过设计师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且方法可行后,才会让受众感受到产品的美好;和产品设计一样,我们做设计教育也是如此,提前切准学生的学习痛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呈现出你想要的样子,要用做好产品的想法来做好教学设计这件事情。”这就是刘牛的教育理念。
课堂中,她总爱和学生分享一种产品设计方法——用户旅程图,在她看来,只有当自己转变身份,作为用户在地图上一格一格地向前走,发现问题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设计出的产品才能给用户以最舒适的体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只有转变思维,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每位学生考虑,在“用户旅程图”中亲身感受一遍,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对刘牛来说,工作学习并不是取舍的选择,反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与生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工作之余,她不断思索将课程教学形式创新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授课过程中,并积极参加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和教学沙龙,让线上线下观摩的师生印象深刻,她自己也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很多宝贵的机会,得到优秀前辈的关爱与点评,还能和优秀教师切磋交流,让自己打开了教学实践的新世界,受益良多。2020年,她受邀参加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公益活动,为中学女生们进行工业设计创新方法理论的介绍和设计工作坊的指导,为培养引领未来、自信自强、善于创新的科技女性发挥着她的作用。专业每年去黄山采风的经历,让她逐渐认识到,越来越多珍贵的木雕、石雕等都随着时间的腐蚀也在慢慢消失,痛心惋惜之余,她决心做点什么。2018年,她通过参与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的设计项目,进一步深入关注了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服务项目,从而选择了将之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并承担起该方向的省级社科项目1项和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的研究任务。她把生活融入课题,把课题融入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让他们也从内心爱上这个专业,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在刘牛大学时期,工业设计的概念在国内还尚未流行,但许多国外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刘牛深深地感到,具备自主的设计能力是重中之重,未来中国也是要朝着这个目标发展。于是,一颗热爱的种子悄悄在心底发了芽。
当自己真正热爱这个专业,学生也是能够感觉到这份火热的。在学生眼里,不管是她课堂上说到激动处的神采飞扬,还是课堂下指点学生设计作品时的兴致勃勃,刘老师的眼里总会散发出炙热的光。对专业的热爱,让刘牛早已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她的办公室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甚至是各行各业的产品,正如刘牛所说,做设计要感受生活,肯掏钱为产品的设计买单,才是真正地认可它。
采访中,刘牛开心地向我们展示她的手机壳,这是她的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的周边产品。谈起这位学生的成长,刘牛双眼不禁湿润。由于学分制选课,这个学生大二时就选了刘牛所授的大三课程,本是怀着早点修完课的单纯想法,但在实际学习中却发现明显跟不上课程进度,便有些失去信心,后悔选了这门课。面对学生的沮丧情绪,刘牛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加以合理引导,定能大放光彩。通过深入交流与观察,她发现这位学生的手绘能力很强,当时担任安徽博物院非遗设计工作坊导师的她便鼓励学生发挥所长,报名参加当时开展的一场国家级文创大赛“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尽管这位学生当时没有获奖,但是在得知大三的一位学姐摘得了全国银奖后,她选择了坚持。再之后,她开始满是激情地跟着刘牛一起做设计竞赛、设计实践和各种课题,这也成为贯穿她从大二到大四学习生活中一条重要支线。毕业时,已获得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发表部分研究成果的她,亲手给刘牛写了一张卡片,其中一句,“我觉得大学四年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大二选择了您的课。”
性格乐观坚强的刘牛,总能让身边人感受到她的温度与能量,也让学生充满期待感,她笑言:“事情永远不会是顺顺利利的,事情来了就解决。每件事都是如此,大多数有意义的事情都必定会遭遇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的部分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果攻克了困难,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依然会有很满足的成就感。任何事情都会有坎,遇见坎才会有之后的上升空间,才会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如果人走的不是微笑曲线,就不符合正常规律了。”她经常鼓励学生学会构建起自己的小宇宙,只有尽早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大学这个平台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试错中成长,在选择中进步。
从刚开始进入大学时并不清楚工业设计是干什么,到之后把它变成事业并乐此不疲传授给学生,刘牛对工业设计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热爱。在刘牛的个人用户旅程图上,她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是遵循着“设计教育”这条线,坚定而执着。
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刘牛满怀感激,“不论是新专业的艰难起步,还是讲课比赛的平台和机会,我要感谢系主任、院里前辈老教师的无私指导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更要感谢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量身打造的培养体系,让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去深入设计教学成为可能,并取得实效。”(作者:徐昊 姚婷婷;审稿:李万银)